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积分元)
家园合作 携手共育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整个幼儿教育以幼儿园内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辅助,不论教师与家长谈话,还是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常常体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平等关系,这自然抑制了家长深层次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在树立新的家园工作观念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家园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资源,家园工作能否落实取决于家长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园在尝试过程中发现,由于家长的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效果格外显著。 关键词: 人类发展生态学 家长主动性 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意义
婴幼儿时期是人做为社会个体发展的起始阶段,人的情感、认知、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人格品质等个性、社会性品质都是在这个阶段,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在与周围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学前期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家园合作共育日益受到重视。 人类发展生态学为我们研究家园合作共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1979年,维果斯基的学生,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圆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成长的人。人的每一个环境都是一个系统,这些系统都明显而有规则地相互联系着,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 与人有直接交互关系的环境称为微观系统。例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等环境,这是儿童直接生活的场所,与儿童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大的环境。 与人直接作用的微观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了中间系统。例如幼儿园与家庭,是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中间系统。中间系统的存在,促进了一个环境对另一个环境的了解,如家庭了解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教育方式,幼儿园通过与家庭互动提升家教质量。 另一个层次的环境为外层系统:它对儿童的发展只有间接而无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工作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这些都是成人(父母或教师)的微观系统,但由于父母、教师和孩子经常接触,所以这些成人的微观系统都会渗透到成人和儿童相互作用中,构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外部系统。 以上所述儿童所处的三个环境系统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构成宏观系统。如:父母的价值观念、信仰和信念、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等,对前三个环境系统具有决定作用,构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的过程,生态环境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儿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生物生态学理论中,启示我们认识到幼儿园和家庭同属于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微观系统,要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关系,加强幼儿园家庭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保证儿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