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重视企业员工培训由来已久,“投资于培训”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的投资重点。美国伦纳德公司每年于每位员工的培训费用达1000美元,德国企业把5-10%的投资用于人员培训,其费用超过国家高等教育的经费。(注12)另外,有的企业建立“资助自我开发”制度,如大通曼哈顿银行为积极申请参加学历或学位培训的员工支付全部费用,学习人员的工资照发。但规定只能业余时间学习。这样做,企业自然增加了部分开支,但是从长远看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公司规模扩大时职工可以内部流动,尽快投入较大的工作空间;二是在公司进行技术调整时,下岗职工可以增加谋职机会。
形成具有特色的培训政策及制度。公司对于不参加培训的职员没有任何制度约束及惩罚措施,这样就助长了他们对待培训态度的随意性。公司培训部应尽快出台有关制度,以制止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出现。西方发达国家重视企业的员工培训,他们把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制度来执行。美国大通曼银行规定:无正当理由且多次拒绝参加培训者,银行予以解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宣称:他要把加强本国公民的职业培训,作为增加就业机会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杀手锏’。美国超过100名员工的企业在克林顿执政期间,以每年花费47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事业的代价,成功地执行了他的教育培训方案 。(注1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对待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态度,可以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把培训与晋级、提升、奖金等结合起来,做到“谁接受培训,谁受益”。因为,如果培训不能给每个受训者带来实际好处,促进其做好工作,不能与提薪或晋职发生直接关系,那么培训也就成了苦差事。签订劳动合同。培训后员工远走高飞是投资培训最苦恼的事,其实任何企业员工流动都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采取的对策是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加以离职约束或者可以采取要求受训员工写培训总结的形式,根据员工的体会,把培训中最好的最有用的东西归纳出来,但培训总结必须与晋职、提升、奖金等紧密结合起来。
培训制度具体内容建议YL公司制定培训制度的内容如下:
(1)组织培训与发展政策
(2)培训部管理功能及岗位职责
培训部管理功能;
培训业务管理内容;
培训部部长岗位责任;
培训部部长工作标准;
培训部部长工作程序。
(3)员工培训细则
新员工岗位前培训;
晋职培训;
新技能培训;
技术人员培训;
层级培训。
(4)培训档案管理制度
6、 重视培训后的评估工作
对培训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观察法、书面测试法、管理人员评价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培训前后对照法等等。要根据每一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提供培训后继续跟踪活动和后继资源。应该向受训者提供实时的培训讲师的联系方式,这样可以在需要指导时随时与培训师取得联系。后继跟踪活动是培训负责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一次培训的收尾工作,也是下一次培训的开始,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提供参考。效果评估既是对培训部业绩的评估,也是了解受训者培训后情况的途径。公司在培训效果评估时,可以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让受训者填写《学员意见反馈表》,来了解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内容是否实用,培训方式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培训讲师是否具有相应的学识水平等;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培训的效果,检验受训者是否学到了预期应该学到的知识;评估员工接受培训后行为的改变;分析评估培训工作所带来的最终成果,即评估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四、培训与开发的未来取向
(一)未来培训与开发的趋势
1、新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幅度加大。在未来,多媒体、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运用将日益广泛。新技术在培训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显,新技术在培训中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2、培训部门将加强对智力资本的存储和运用。Lotus记事本、企业内部网等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视,说明公司正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员工的知识(智力资本)转变为公司的共享资产。培训人员和培训部门还可能要增加某些职能,来管理知识和协调组织学习。
3、培训部门将成为“虚拟性培训组织”。虚拟性培训组织是培训的另一种发展趋势。
4、培训与其他业务职能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培训必须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竞争优势,因此培训部门应该真正能够对各业务部门有所帮助,能为绩效改进和高效工作系统提供支持。
5、培训部门将加强同外界的合作。裁员导致了培训专职人员的减少,而员工所需学习的知识在不断提高,对培训服务的需求又日新月异。为此公司需要加强同外部培训人员的协作。外部培训人员包括顾问、大学教师、研究生、娱乐和大众传媒公司。这些外部供应商可以采取单独或与公司一起合作的方式来提供培训服务。
6、实施新型培训与开发实践。变革管理是指确保新的培训方式为员工和管理者所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变革管理包括四个步骤:克服变革的阻力、对转变过程进行管理、获取高层支持、通过培训来了解新任务。
(二)未来培训与开发的形式
1、企业大学或研究院。企业大学或研究院是企业学习的有效模式和企业竞争力的“催化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克迪纳于1956年在纽约州哈得逊河谷的克罗顿维尔创办的大学——GE管理发展学院,是最早的大企业大学之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正出现企业办大学的高潮,仅美国就已有1600余家企业大学;欧洲和拉美的公司也竞相效仿,如英国电信、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德国的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也都有自己的大学。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中国本土有点成绩的企业也纷纷隆重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或研究院。如春兰大学、海尔大学、金蝶大学、四川新希望企业商学院、伊利集团商学院、伊莱克斯大学、保诚大学等等。
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了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在该文中,佛睿斯特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来企业的理想组织形态—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更具开放性、组织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组织内部的结构关系等。由于认识到人类目前的组织并不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基本的“学习智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所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继续以组织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了“学习型组织”的奠基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彼得•圣吉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及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在一起,构建出“学习型组织”的蓝图。随后,他又相继与人合作撰写了《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和《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书,从此奠定了其新一代管理大师的地位。在这些书中彼得•圣吉反复诠释的是这样一种理念: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企业,它像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任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财富》杂志将这种组织称为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管理新技术。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意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指导各类组织的管理,努力把各种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例如美国的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科宁、联邦快递、欧洲的赛恩斯钢铁、罗福、ABB等。中国的施贵宝、宝钢、伊利、实达、金星、信谊等企业和单位也正在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新加坡,人们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来指导政府管理,提出要建成学习型政府。日本则用它指导城市管理,提出要把大阪府建成学习型城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