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制造工艺编码规则的研究 编码规则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工作.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人们先后提出了一些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如前德国OPITZ 系统、日本KK -3 系统和我国的JLBM -1 系统等. 上述编码系统产生的年代较早,现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未能体现数控加工对成组技术的影响,主要针对轴类、回转体类零件,涵盖信息量较少等,难以满足多品种小批量产品成组生产的需求. 良好的编码规则应具备以下条件:能涵盖企业主要的产品类型;能描述零件的主要结构及工艺特征信息;便于零件信息的表达、传输、储存和检索;码位长度适宜,含义清晰,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 根据此类产品及其制造工艺的特点,经相关技术员的多次交流、沟通,确定以下编码规则: 码位长度及字段划分 码位长度定为199 位,共分为10 个字段 (1) (2) 第二字段:毛坯类型码(第5 位,共1 位) ; (3) 第三字段: 材料类型码( 第6 ~7 位, 共2 位) ; (4) 第四字段: 加工工艺码(第8~12 位,共5 位) ; (5) 第五字段:焊接码(第13 位,共1 位) ; (6) 第六字段:尺寸码(第14 位,共1 位) ; (7) 第七字段:精度码(第15 位,共1 位) ; (8) 第八字段:热处理码(第16 位,共1 位) ; (9) 第九字段:表面处理码(第17 位,共1 位) ; (10) 第十字段:识别码(第18~19 位,共2 位) . 3. 2 各字段编码的基本含义 各字段编码的基本含义如下: 功能结构码:用于描述当前零件与其所属部件、产品之间的从属关系. 根剧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主要加工特征划分,如可将机械系统分为传动系统、钣金、壳体、冷却系统、液压系统、拖车等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再细分为部件、组件及零件; (2) 毛坯类型码:用于描述本次加工中毛坯的基本形式; (3) 材料类型码:采用两位联合编码. 其中,00~29 表示铝材、30~59 表示钢材、60~79 表示铜材、80 ~99 为其它材料(如铁、钛、尼龙、聚四氟乙烯、橡胶等) ; (4) 加工工艺代码:用于描述零件主要及典型的加工工艺过程,共预设5 道典型工艺. 编制代码时, 根据零件的实际加工情况,按先后顺序从第8 位开始依次选择加工工艺类型; (5) 焊接代码:用于描述零件主要的焊接工艺类型. 焊接是此类产品零部生产中的典型工艺,该字段体现了雷达产品制造工艺的特点; (6) 尺寸代码:用于描述零件的尺寸,以便选择合适规格的机床(主要考虑车床及刨铣床) . (7) 精度代码:用于描述零件最终的加工精度要求; (8) 热处理代码:用于描述零件主要的(或最终的) 热处理工艺类型; (9) 表面处理代码:用于描述零件第一次出现的(或最重要的) 表面处理类型; (10) 识别代码:用于描述与前17 位代码完全相同的同系列类似件的序列号. 编码规则的制定为此类产品制造工艺库的开发和制造工艺的继承、优化创造基本条件后续工作包括:以分类编码为基础,开发此类产品工艺模板库,完成典型及关键零部件的成组工艺编码,建立产品工艺数据仓库;实现零部件工艺编码与相关文档信息的链接,利用知识发现及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产品工艺数据仓库中工艺数据、技术和知识的有效管理、共享、继承与重用,以提高该类产品工艺规划制定的速度、质量及效率. (引用[7])
毕业设计主要内容 本设计主要任务是对8个不同型号的齿轮联轴节采用成组技术分组,再进行零件成组工艺过程,工序设计,以及钻床夹具的设计,和钻床数控加工宏程序设计。 设计主要要求如下: 1.调研,查阅资料。通过上网和图书馆去了解成组数控加工技术的现状,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完成文献综叙和开题报告 2.工艺过程和工序设计。编写工艺过程卡,工序卡一套 3.夹具的设计。包括:选用定位基准和夹紧方法;夹具在机床上位置的确定;夹具结构设计以及精度计算;绘制夹具装配图1张,采用A0纸;夹具零件图1张,采用A0纸 4.数控加工宏程序设计。编写钻削工序数控加工宏程序。 5.要求最后有文件综述1份,4000字以上;开题报告1份;阅读15篇相关文献资料,至少3篇外文资料;翻译英文资料2000字以上;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5000字以上;完成1张A0夹具设计图,夹具装配图,夹具零件图。 6.拟采取的技术方法: 条件:电子阅览室数据库,银川起重机厂零件图2张,图书馆藏书,期刊杂志,其他图书馆。 方法:通过自己所查最新资料,采用德国OPITZ 编码系统把零件编码分类, 设计成组夹具,采用成组技术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编码编写工艺工序,用户宏程序实现编程成组加工。 措施:1.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更多的资料不断充实论文论题的支持点。 2.定时与指导老师就论文的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