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电子商务
论废两改元
XCLW137345 论废两改元
废两改元的原因
(一)、应对经济危机的引发的货币危机
(二)、维系民族经济及巩固政权
废两改元的准备
(一)、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
(二)、《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再次提出
废两改元的基本步骤
(一)、先上海后全国
(二)、先主币后辅币
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一)、1932年上海洋厘猛跌,为废两改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银元数量的大幅增加
(三)、上海造币厂的建成
(四)、政府当局坚决果敢
(五)、经济学者的积极支持
待解决的问题
内 容 摘 要
1933 年, 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 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 ,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政策 ,虽然步履维艰 ,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 ,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一大举措,其影响远非“废两改元”四个字所能涵盖, 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币制一方面,而涉及到币制、金融和经济等方面。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业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位,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危机 币制统一 银行业
论废两改元
从1931 年末到1933 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这不仅导致中国的币值升值和汇率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 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 。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政策不但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清朝末年,两元并立,币制紊乱,历届政府多次改革币制,始终无果。1932年,各地再次要求废两改元。同年7月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金融界代表谈话时,明确表示了废两改元的决心,并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是: (一)废除银两,完全采用银元,以统一币制;(二)旧铸银元仍照旧使用;(三)每元价值重量决定后,即开始铸造新币,对该原则银行界极力赞同,上海钱业虽表示原则同意,但认为须假以时日,不应操之太急。同年秋,国民政府财政部召集上海中外金融界代表及专家学者组成废两改元研究会。主要研究:新银币的重量、成色及法价;尚在有效期的银两契约,其与银币的比例如何规定,如何使社会各界对这项改革了解、信任和支持,在拟定废两改元方案时,为达改革目的,使民众广知废两的便利,而不感改革的痛苦,因势利导,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决定分定步骤,逐渐推行。
“废两改元”的原因
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出台与 1929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应对经济危机的引发的货币危机 19 世纪20 年代末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金本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沉重打击,经济陷入严重萧条,资本主义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为了应对危机,从 1931 年底起,英、日、瑞典、加拿大等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黄金升值造成的经济衰退和恐慌,相继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并以纸币为流通货币。1933 年 6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白银收购法》 ,规定政府购买白银数额必须达到准备金的1/4 ,或通过购银把国际银价提高到每盎司 1.29 美元。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金本位的放弃,特别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购银,使得世界黄金的需求量大大减少,黄金的价格下跌,随着国际白银价格的上升,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币值、汇价也随之上涨,这不仅阻碍了中国贸易的出口、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进口,影响我国工商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减少了外资和侨汇流入,从而加剧了由于国际银价升值和贸易赤字对我国经济的打击。
(二)、维系民族经济及巩固政权 长期以来的“两”“元”并存局面,造成中国币制的极大紊乱。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又通过自铸银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经济侵夺,再加上国内军阀实行封建割据式统治,中国的货币状况更加币种繁杂、计价杂乱、流通无序。同时,由于中国自身不产白银,国内白银绝大部分依靠外国市场,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这样就使得国内货币体制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涨落的冲击,中国屡次因国际银价变动而出现恐慌和动荡。货币种类的繁多和计价混乱,不仅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统一和稳定,也严重阻碍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进和健全。
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所引发的国内货币危机,发展日益维艰的民族经济、巩固政权,“废两改元”就成为国民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废两改元”的准备
(一)、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就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了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① 、“鹰洋”②等大量流入中国。但是,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量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该银元正面有光绪元宝(满汉文)四字,周围有广东省造和库平 (七钱二分)字样,背面中央有蟠龙纹,俗称“龙洋”,每枚含银九成。由于清政府下令将其作为法币使用,各省又纷纷设局仿效,因此“龙洋”很快流通全国。1910 年,随着《币制则例》的颁布,银元成为本位币。不过,传统的银两仍然继续流通使用。
(二)、《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再次提出 银元和银两的长期并存,造成了中国币制的极大混乱,也给政府的货币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了“两”“元”之争。特别是 1914 年颁布《国币则例》, ①明确了银元的“国币”地位之后,国内舆论“废两改元之议, 即甚嚣尘上” 。《国币则例》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的货币,但是沿用数百年的银两制度依然存在,银两银元并行的流通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清末到国民党上台前期,中国仅在偿还外债中,因两、元混杂折合成金镑就蒙受巨额损失。因此,这种“两”“元”并用的双重货币制度,严重影响国内财政金融的运行和国内外贸易的结算,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政府“废两改元”,统一币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浙江省政府委员马寅初再次提出了《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应该说,马寅初的提案恰逢其时,因为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垄断全国的金融,而统一货币发行权是非常关键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该法案于 1928 年 4 月 27 日被国民政府第 58 次会议正式通过。这表明了国民政府对“废两改元”的重视,也意味着屡议屡废、拖延了近20 年的“废两改元”有望得以解决。
三、废两改元的步骤:
(一)、先上海后全国 所谓废两,首先是废规元。上海用规元为计算单位,其势力远驾于银元之上。由于上海工商业、金融业在全国的中心地位,沿江海各埠都听从,各地洋厘行市以及各埠间的汇兑调拨无不以规元为转移。其他如完纳赋税、商贾贸易,虽以银元收解,也必折成规元方可转账。贸易折合、帐册计算,均以规元为标准,几乎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计算本位。
1933年2月2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关于规定一切交易均用银角计算的训令”,将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一元及符合法定成色重量的旧有一元银币的换算率,规定为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币一元。自1933年3月10日,在上海先行实施。凡公私款项、货物市价及一切交易,均用银币收付和计算,不得再用银两,3月1日,财政部公布换算率的计算方法。3月4日,上海市商会、银行业同业公会、钱业同业公会根据财政部训令发出公告和通告。要求“上海各商店,无论何种营业,凡关于货物市价以及一切交易,自3月10日起,一率用银币计算,不得再用银 2.25%,如银类成色过杂得酌加炼费。为供两”。“所有各银行钱庄,均应以银币为本 市面巨额款项收付之用,中央造币厂得以铸位。其银两与银币利率,并应一率计算不得 行厂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重23493.448高下,并将银拆名称,改为拆息”。“所有 公分,成色为99.9%;乙种重26697.1公该公会(钱业)洋厘行市,应自3月10日 分,成色为银88.0%,铜12.0%,合银本起即行停开”。3月8日国民政府颁布《银 位币一千元,厂条可以兑换银本位币。本位币铸造条例》(1933年3月3日立法院4月5日,中政会讨论通过“废两改元 同日,财政部向全国发布“关于废两
(二)、先主币后辅币 为便于改革的顺利 国、交通三行联合组成兑换委员会,负责宝实施,避免纷扰,财政部主张,先统一主 银兑换银元事宜、o截至1933年12月15日币,第二步再定辅币(国民政府于1936年 止,上海中外银行宝银登记共1月11日公布《辅币条例》),因此,《银 146218801.26两。至1934年7月,共兑进本位币铸造条例》仅对一元主币及厂条作 宝银2794万两,兑出银币3709万元。其了规定,而不及于辅币。条例规定:银本位 六,为保存币材,防范内地私铸,并了解银币的铸造权专属于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币定 两运输状况,财政部规定:自4月26日起,名为元,总重26.6971公分,银88%,铜 “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应12%,即含纯银23.493448公分。银本位币 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详细每元的重量,与法定重量的公差不得超过千 呈明,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方得起运,如分之三,每一千元合计重量,与法定重量的 无本部护照,私行装运者,各关卡查获,一公差不得超过万分之三。每元成色与法定公 律充公。”(《财政部关于规定运输银两应凭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旧有一元银币,成色 部发护照起运的训令》国民政府财政部档重量符合标准的,在一定期限内,可与银本 案3552卷)。
为保证废两改元的切实执行,还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一,在4月6日以后新立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孙头”或“船洋”。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如有发生争执,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其二,各机关的计算书,仍用银两收改用银本位币布告”。规定自4月6日起, 付的,审计部不予报销;其三,取缔上海公全国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及一切交易,需一 估局及熔铸宝银之银炉坊,其银楼之有银炉律使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该日以前原定 设备者,一律撤毁,并分由各省市政府转令以银两收付的债权债务,应以规元七钱一分 该地炉坊、公估局停止营业,不得再有私铸五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上 宝银、批估色量的事情发生;各炉房有技能海以外各地,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 的熔炼人员,由中央造币厂考核录用;其折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 四,通令各海关,凡有以银条、银块、银一元。持有银两的,可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 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除中央造币例的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 厂的厂条外,一律征税2.25%;其五,对交当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行使。
四、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1933年3、4月间一举获得成功,总的来说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银两制作为一种落后的货币制度,已走到了尽头,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1932年上海洋厘猛跌,为废两改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沪市厘价,在1932年1月间,原不过七钱一分七厘上下,及“一.二八”事件后,金融业停市六日,及2月4 Et复业开市,银洋两紧,洋厘猛抬至七钱四分,嗣后逐渐回小,常在三分五厘左右,至三月初而三分进关,同月中旬二分进关,四月初一分进关,Et报趋下游,至四月下旬七钱进关,后降至六钱八分左右。该每况愈下情形与往年同期大为不同,如1929年是一分八九厘,1930年为二分二厘,1931年达三分。洋厘暴跌是银紧洋松的表现。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崩溃,蚕丝茶米上市减少,缩小了银元用途。二是“一.--]k”战后的金融业,对放款持保守态度,限制信用放款,大量收回贷款,各埠将现洋汇沪,造成上海银元存量大增。三是因钱庄存洋无息,所以以洋售银的多,加上银元铸造Et多,而银两未见显著增加,遂成江河Et下之局。废两改元的难题之一是银洋换算率的确定。银元市价低落,跌至含银实值以下,既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又为政府确定银洋换算率提供了极大方便,从而使政府下定了废两改元的决心。
(二)、银元数量的大幅增加 据估计,1931年全国流通银币170722.5万元,其中中国铸造银币162722.5万元,外国银币8000万元(见1933年1月26 Et上海《银行周报》16卷2号),而银两数量不足一亿五千万两,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三地,上海银两存底,1924--1927年间,常在五千万两左右;1928--1932年6月底,常在八千万两上下。未见显著增加,以此维持银两本位,殊觉为难。反观银元存底,从1923年的3560万元,逐年增加,1932年6月底达23913万元,开空前未有纪录,大大缓解了银元不敷周转的困难,此长彼消,对比悬殊,银元取代银两成为必然。
(三)、上海造币厂的建成 1920年,在银价高涨和银元缺乏的影响下,上海金融界提议设立上海造币厂,鼓铸新币,为统一币制作准备。该提议经币制局总裁周自齐陈请,得到北京政府批准,派钟文耀为厂长,设筹备处于上海银行总会,并聘美国人赫维特为总设计师,仿照美国费城造币厂,订购最先进的机器,预定规模为日造新币40万元。因当时国库空虚,无款可拨,乃由厂方以盐余为担保,向沪地华银团借款二百五十万元作为开办基金。1924年,因第二次借款未成,经费无着而停顿。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财政部着手恢复上海造币厂,1928年改名中央造币厂,并渐次通知所有各省造币厂停铸,以期统一币政。至1932年厂内工事次第完竣,1933年3月1日奉令正式开铸。因赫维特解约归国,1933年4月另聘美国人葛兰德为币制顾问,驻厂办事,该造币厂从筹建到开铸,前后13年,更替八任厂长,几经波折,历经艰辛。该厂设备先进、制度完善,所有逐月出品银币厂条数量,均由审查委员会列表公布,成色重量均由审查委员会所组织的化验处抽验符合法定公差方能出厂,曾经美国费城、旧金山造币厂和印度孟买造币厂化验,均甚合格,上海中央造币厂的建成及其铸造的信用优良本位币,是废两改元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政府当局坚决果敢 不失时机,毅然实行废两改元,统一币制,以及上海金融界一致鼎力相助,以经济实力协助政府,促成改革。如为建立中央造币厂提供资金,中央、中国、交通三行会同组织兑换管理委员会,努力办理银元兑换事宜。原先主张废两改元应慎重缓行的钱业界,此时也未加反对,而居赞成之列。
(五)、经济学者大力支持 如潘恒勤、马寅初、章乃器等,对废两改元问题,在部令未下前,已多次阐明点,陈诸报端,以唤起国人注意,并根据事态发展随时提出建议、详拟补救办法,以供当局参考。
五、待解决的问题
废两改元虽取得成功,但在改革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1933年3月10日上海先行废两,因银圆作价较高无处罚规定及厂条未出等原因 一金融业者仍抱观望态度,争议银元与中中交三行所设的兑换委员会兑换银两。以银两兑换银元的仅占绝对少数。至4月5日止,兑换委员会净兑入银元六千一百肆拾万元,废两改元几乎成为废元改两之局。废两之初,外国银行也因银元供应不足,拒绝执行,仍用银两结算,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币制问题远未因废两改元的成功而得到彻底解决,废两改元仅是其最初。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实行银本位制,必然受到世界银价的影响,而且纸币问题、辅币问题也亟待解决。
参 考 文 献
1.张伟琴孔维文:论废两改元
2.贺水金.He Shuijin 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期刊论文]-档案春秋1998(4)
3.陈云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日)[期刊论文]-党的文献2001(4)
4.贺伟 一九三七『庐山谈话会』[期刊论文]-党史文苑(纪实版)2007(2)
5.上海银行公会往来函电选:废两改元(二)[期刊论文]-档案与史学2002(4)
6.黑龙江省档案局办公室 省档案局(馆)接待日本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展实行委员会代表团[期刊论文]-黑
龙江档案1999(5)
7.黄继溥 谁最先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惨案[期刊论文]-文史精华2007(12)
8.石涛 废两改元实施经过考论[期刊论文]-中国钱币2009(4)
9.郑澄桂.ZhengChengui 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若干史事徵考[期刊论文]-档案与史学1998(6)
10.宾长初.张志强 《日本关东宪兵队报告集》及其史料价值[期刊论文]-抗日战争研究2006(2)
11.赵秀芳 抗战前十年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趋向[期刊论文]-文史哲2003(4)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下一篇
: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