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愤怒的网络——学生网上攻击性行为现象分析研究
唐光辉 李夏燕
【摘要】
坐在电脑前或在等待网页打开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遇到鼠标稍微不灵就用力摔打鼠标等行为,这些也许已经被信息教师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最多只是从道德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教育就了事,缺乏从学生心理方面等深层次的探究。
一个在平时生活中非常和善的学生在网络上可能是一个暴力主义者,或者是一个破坏者。为什么在网络上我们截然相反,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这样?为什么在网络上我们变得好斗,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一、攻击性行为现象分类
二、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
三、网络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后果
【关键词】 网络 学生 攻击性行为
坐在电脑前或在等待网页打开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遇到鼠标稍微不灵就用力摔打鼠标等行为,这些也许已经被信息教师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最多只是从道德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教育就了事,缺乏从学生心理方面等深层次的探究。一个在平时生活中非常和善的学生在网络上可能是一个暴力主义者,或者是一个破坏者。为什么在网络上我们截然相反,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这样?为什么在网络上我们变得好斗,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因为网络存在着很大的虚拟性和虚伪性,人们在网上放心大胆的暴露着自己不为人知和深刻压抑着的另一面。学生在学校及家里受着各种管束,在网络环境中,他相对是自由,也就更加释放出自己被压抑的部分,在网络上变得更加容易冲动,更加频繁的出现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每个生物所具备的本能,人类的攻击性尤其强烈,攻击手段的多样性是其他生物不可比拟的。然而关于人类生物性的本能活动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重点要讨论的是学生在网络面前和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并试图找出引起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因为学生个性差异以及技术水平的差异,所以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关于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一些攻击性行为,不太涉及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学生中不具有普遍现象的攻击性行为,比如黑客等攻击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现象分类
在网络上,学生往往采用匿名或别名的方式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样他们感觉到很安全。然而在特定环境下,匿名也为网络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方便。在对学生各种攻击性行为观察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骚扰
现在通过网络通讯很方便,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扰。信息骚扰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遇到的问题,随着信息骚扰手段的多样化和简单化,更多的骚扰开始对我们狂轰乱炸。面对一打开网页出现的各种“硬骚扰”和“软骚扰”的侵扰,学生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逐渐变成了骚扰者。特别是QQ在学生间流行非常普遍,在正常通信联络的基础上,也时刻发生着发送信息进行骚扰。特别是对现实生活中不相识的网友产生信息骚扰的可能性更大,而对同学信息骚扰比较少,可见网络生活毕竟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性,现实生活环境对网络生活还是带有很强的约束性。无休止的发送请求加入信息和发送无聊信息是学生之间信息骚扰的主要方式。学生在选择攻击对象上,有些是随机选择,有些是特定对象。随机选择的对象,学生往往只是简单的攻击,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特定对象的攻击,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口水战
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常常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无休止的口水战,第三方的介入能够快速平息这种纷争。而在网络上第三方很难介入,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第三方,因此口水战能够迅速升级,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一旦陷入这种口水战中就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种口水战和正常的网上争论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内容的有无意义是它们最大的区别。随着口水战的迅速升级,学生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语言也越来越“暴力”。这种情绪同时也影响了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容易激动,出口伤人。
3、语言攻击——辱骂
语言攻击是在网络上常用的攻击手段,这种攻击手段很容易引起网上纠纷,让纷争进一步升级。虽然在网络上许多辱骂性词语得到了一定的屏蔽,但这种屏蔽是一种很虚弱的屏蔽,很大程度上能够轻易的绕开这种屏蔽,而且在QQ上这种屏蔽更加弱。学生通过这种辱骂性的语言来攻击他们看不顺眼的人和事,特别是对网络陌生人更容易使用攻击性语言。我们在网上更容易受到激怒,更容易使用攻击性的辱骂语言。虚拟世界中的辱骂高手也许在现实活中是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4、“偷盗”
问现在最流行的时尚是什么,有90%的人会告诉你,是上网“偷菜”。“偷菜”风靡各个阶层人士,有很多人士整晚扑在电脑前忙活着种菜、收菜、偷菜、偷蛋、养宠物……这股风潮也刮到了学生之中,学生也忙着收菜、“偷菜”。姑且不论“偷菜”行为的道德问题,这也不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偷菜”行为只不过是网络“偷盗”的一个典型案例,或许他并不在意所偷事物的价值,而是享受一种触犯禁忌的快感。同时让别人享受损失,也是自己攻击的目标之一。
5、网游暴力攻击
网游用户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比例,网游中存在的暴力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杀怪是大多数网游的升级模式,学生在这种血腥攻击中感到满足,满足来源于征服感、主宰感。男生特别喜欢这种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游戏,虽然他们玩的都是一些网页flash的小网游,但暴力是重点主题之一。如果攻击失败,就孕育着更猛烈的下一次攻击。
6、黑客行为或类黑客行为
上网搜索一下,轻易可以找到许多黑客软件。有许多软件使用简单,教程详细,这就为一些具有强烈攻击意识并乐于探究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根据调查,网上利用黑客软件做出简单黑客性质的攻击行为,有很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这类攻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较低,没有积极意义的粗糙的攻击行为。必须说明的是:他们这种攻击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客行为,充其量只能被称为骇客行为。需要让学生明白,黑客行为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互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破坏行为。
网络攻击情形五花八门,手段多样,难以列举。上面所列举是学生中常见的几种方式,在实际攻击中,往往是几种方式共同使用。因为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攻击水平层次差异也比较大,有些学生会采用高层次的攻击手段,比如黑客行为等,而有些学生只采用技术水平较简单的手段,比如发送侮辱性的电子邮件等。
二、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
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攻击类型,分析他们背后的推动力,或者说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生物性
毋庸置疑人类是地球上最残酷无情的动物,人类内心深处固有的凶残动机往往导致谋杀、拷打甚至战争。[ 安东尼·斯托 语 引自《互联网心理学》【美】Patricia Wallace 著 谢影 苟建新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生态学家康拉德·劳恩兹也指出:攻击倾向源于我们生物本性构成,不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尤其适合于我们人类。我们无法清除我们本性中的不良成分,也不可能不正视自身不足,只能通过必要的手段来限制本性中不良成分的爆发,把它限制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尽可能的减少它带来的破坏。
同种动物进行争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争夺宝贵的地盘、有限的资源,而以前的胜利者总是想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尽管出于不同的原因,生态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都认为我们有好斗的本性。[ 引自《互联网心理学》【美】Patricia Wallace 著 谢影 苟建新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我们的行为是日复一日的受生态和环境双重力量的结果。当学生在互联网上处于一个相对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必为谁负责的情况下,生物性的弱点就凸现出来,变得好斗,更具攻击性。
2、挫折——攻击
按照挫折——攻击理论,我们的挫折将导致愤怒,愤怒将导致敌对的行为。尤其当我们十分接近目标的时候,由于人或物的阻拦而使我们遭受的挫折更易导致攻击性的行为反应。在排队时就能感受到这种挫折,当有人中途插入时,无论插在任何位置都让人讨厌,排在他身后的第二个人产生的攻击性反感最强烈。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一致性,在网络上也存在着挫折,无论与他人交谈还是游戏,学生时刻体验着挫折感。在这众多挫折中,有许多情况下都会引起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由挫折导致攻击,挫折越大,攻击的可能性越大。
3、不公平引起的攻击
网络上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有些不公平现象比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一点不差。在玩QQ游戏时,缴费会员和免费会员之间的待遇天壤之别。同样是连连看,免费会员得辛辛苦苦凭实力,而缴费会员却可以花钱作弊。面对这种情况,常用的攻击手段有退出不跟你玩、不点开始让对方花时间白白等待、辱骂对方……由不公平产生的攻击情绪甚至攻击行为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面对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愤怒比成年人更加强烈,同时更具有攻击想法和付诸实践。
4、滞后
如果一个用惯了宽带的用户让他去用28.8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由于速度太慢自然使他不高兴。在网络上如果滞后两三秒的时间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长达八九秒或更长时间,对用户来说是一场煎熬,自然让他愤怒。虽然现在学校都有宽带,但当学生同一时间上网,特别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上同一网站,不同的滞后性就突出显示出来了。有的人一点就打开了网页,而有的需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有的无论如何刷新网页也无法显示,这三者之间的情绪显然是不同的。看着其他同学顺利的打开网页甚至听到嘲弄的语气,心情的沮丧可想而知,由沮丧到愤怒,由愤怒到暴躁,由暴躁到攻击性行为。于是乱点鼠标、拍打鼠标、用力敲击键盘等行为就出现了。
5、耐心的极限
网络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有时候从网上找到所要的东西非常不容易。花费了半天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情况每个上网的人都有这个遭遇。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寻找技术和能力有问题,而是互联网内容服务商故意给我们绕圈子、设陷阱。学生中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着大量的不具备丰富上网经验的学生,他们想要找到所需东西更加不容易。于是我们在网页评论栏中常常可以见到游客发表的愤怒的语言,他们的耐心经受着一次次的考验。当我们的耐心被服务商一次次的忽悠后,我们将变得无比愤怒,攻击性行为由此产生。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比成人差,他们更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
6、报复心理
人们对于确实或假想的侮辱通常的反应便是如法炮制,予以报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屈辱,往往产生报复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因为环境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而取消。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有报复的念头却没有报复的行动。互联网上的报复行为没有现实生活中具有这么多的限制,也很少因为时间的间隔而取消行动,加之在互联网上进行报复不会对自身身体实质受到伤害,有些报复手段简单易用,所以报复行为在互联网上十分普遍。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一些攻击性文字有时候很可笑:“你是一个笨蛋”,“你是一个双倍笨蛋”,“你是一个十倍笨蛋”,“你和你的家人都是笨蛋”。这些在旁观者看来是如此愚蠢的行为,而两个当事者却深陷在由此带来的烦恼痛苦中。由于在互联网上感觉无拘无束,加之彼此距离遥远,所以经常采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用的伎俩而很少对言行的不良后果负责。
三、网络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后果
学生网络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心理的宣泄,这种宣泄有无益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攻击的欲望,而一次性的发泄出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如果不能一次性发泄出来,则它们会积攒起来,最终伤害自己,趋向自我毁灭。有人认为,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宣泄场所,当使用它后,心情会愉悦、心地善良和精神健康。同时认为,发泄掉攻击的冲动便会减小日后发生攻击行为的压力。这一观点乍听似乎有道理,挺吸引人的。不幸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实际上,攻击性的行为似乎总是在增加人们进攻的倾向,而不是减少。
无论是那种攻击,我们应该认真考察引起纷争的环境因素。要想远离纷争,降低网络上敌对气氛,首先最重要的是确定引起斗争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心理学》【美】Patricia Wallace 著 谢影 苟建新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21世纪计算机科学教育》【澳】Tony Greening 主编 麦中凡 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信息技术课程导论》董玉琦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心理医生》汪道之 编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5、《心理咨询》汪道之 编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6、《心理变态与健康》郑晓边 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评比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一篇
:
基于网络的初中信息技术过程性评..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愤怒
网络
学生
网上
攻击性
行为
现象
分析研究
2010-10-14 13:45:16【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