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植人文素养 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金晔 邮编:214002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素养就是促使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相互和谐,实现人对信息技术的能动把握。本文以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PowerPoint的单元教学及教材改编为突破口,阐述了如何发掘本土教育资源,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人文素养 本土资源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关于人文,观察各方面的内涵包括:指礼乐教化;泛指各种文化现象;指人世间事;习俗,人情等。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它是指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学习吸纳,接受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后,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具体体现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素养就是促使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相互和谐,实现人对信息技术的能动把握。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既强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思维;发展人文能力和形成人文精神。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经常翻阅各类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每次在品味教材时我不断思考,虽然教材上有儿童喜爱的卡通学习伙伴和丰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讲解,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引导和渗透;更多的是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很少关注学生在信息时代培植人文素养的需要。 (1)教材题材: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是受自身技术背景的影响,对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缺乏认识,致使信息技术教材上更多的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联系。甚至有些教材基本不涉及信息伦理道德培养,忽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德育价值。 (2)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往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能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但对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信息伦理教育重视不够,致使学生为学技术而学技术,学习动机异化。 (3)评价导向:教师评价往往更注重学生作品的形式,忽略作品中的选材等;评价主要根据作品外在结果,忽视了解学生思考、态度等过程因素。使信息技术评价片面化、技术化,缺少全面性、人文性,这样一个个进行信息人文素养培养的好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三、发掘本土教育资源,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如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走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人文关注,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 江苏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它是一方沃土,风景如画,人杰地灵,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学校应该成为积淀江苏人民的睿智、江苏的文化和江苏的精神的特殊载体。这一特点决定了教材是人文教育的根本载体,信息技术课程应从教材入手,关注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进一步融入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他们热爱江苏,以江苏为荣,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下面我结合“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这个单元的教学及教材改编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江苏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从下册第21课开始,学生将学习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这个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PowerPoint,主要学会PowerPoint的启动;文本、图片、声音的插入与编辑处理;演示文稿的放映;PowerPoint的视图以及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等最基本的PowerPoint使用技能。 本单元在编写时,注重了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主为主线,如“自我介绍”、以“我喜欢的一门课”、“我喜欢的一段影片”等,把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技能贯穿在这一任务之中,每一课在知识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又前后联系,最后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做成完整的作品,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重视题材选择 本单元在编写时,以制作一份“自我介绍”为主线,把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技能贯穿在这一任务之中,每一课在知识上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我们也可以将“我爱江苏”为主要题材,将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技能贯穿其中,既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到基本技能,又可以让他们领略江苏的著名景点、了解江苏各地的风土人情,教师要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升,让学生不断从信息技术教学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二)适时环节渗透 (1)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游在江苏”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的方法,能将图片文件插入幻灯片中,能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以“游在江苏”为小任务,教师在指定文件夹中提供图片素材。图片可以是苏州园林、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玄武湖、连云港花果山等,学生可以挑选出富有江苏特色的各地美景插入到“游在江苏”作品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开展小组评议活动。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充分体现协作精神。 (2)插入影片和声音——“吃在江苏”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插入电影片段,插入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以“吃在江苏”为小任务,教师提供的素材可以是各地美食的视频,配合视频的解说词、背景音乐等,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视频和声音文件。其他教学相关环节可参考原教材中的内容。 (3)设置幻灯片背景——“住在江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对幻灯片的背景进行设置。以“住在江苏”为小任务,提出怎样把“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把更改幻灯片背景颜色、过渡背景、添加或更改幻灯片的背景图案、添加或更改幻灯片的背景纹理和添加或更改幻灯片的背景图片等知识点穿插在整个任务中,寓学技能于玩乐之中,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达成率。 (4)幻灯片链接 本课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幻灯片制作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超级链接的功能,初步掌握文本超级链接的方法,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对今后熟练应用幻灯片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前几课时的教学,可以把这一课作为“我爱江苏”作品的展示课,每个学生都运用“超级链接”将“游在江苏”、“吃在江苏”、“住在江苏”做成一个综合的作品,介绍所学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江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次很好的提升人文素养的机会,也培养他们热爱江苏的情愫。 (三)评价全面及时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将他们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形式分配学习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既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信息环境下合作、交流、共享的人文品质。在学生作品完成后,可请各组代表演示讲解制作思路和过程,尤其是立意、选材、小组间分工等情况,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从技术性、艺术性、人文合作性等多方面进行评析、反思,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我们除了教会孩子一些信息技术技能以外,还应该巧妙运用本土教育资源,让孩子了解江苏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时施教,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正所谓“教材显‘人文’,育人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