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论文天下网
  • 论文天下网 |
  • 原创毕业论文 |
  • 论文范文 |
  • 论文下载 |
  • 计算机论文 |
  • 论文降重 |
  • 毕业论文 |
  • 外文翻译 |
  • 免费论文 |
  • 开题报告 |
  •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XCLW116863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内 容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在不断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0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该指数持续上升,不但超过预期,且远远高于近几个月来的升幅,再考虑到翘尾因素和政府调价等,08年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忽视。鉴于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的特殊性、影响的持续性等特征,决定了如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政治经济任务。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治理本轮的通货膨胀,必须结合当前国内、国外的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其形成与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国家这方面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协调与治理,最后对治理的效果也要进行总结分析与政策调整。本文先从此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开始,然后就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提出一些治理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 需求拉动 通胀治理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第一章 引言
选题背景与意义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简言之,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出现过两次通胀,第一次是在1985-1988年之间,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短缺,供不应求;第二次是在1993-1996年之间,出现通胀的主因是各地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带动总需求扩张;2007年6月以来,我国CPI指数连续走高,8月份创下6.5%的11年月度最高,预示第三次通胀周期开始。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敏感的经济变量之一,CPI连续大幅攀升,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这使得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物价稳定,成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根据传统理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多:一种是货币数量说,另外还有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成因不同,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客观透彻地分析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对于有效治理以及防范再次发生类似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那么,此次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就此问题,实践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是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2007)指出,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
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7)否认本轮物价上涨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并指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此次也不例外。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鉴于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思路为:结合所得经济运行数据,从成本推动和总需求拉动两个因素探讨其形成根源,接着分析其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运行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然后对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进行总结,最后针对国内的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全文共分三章进行:
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文章框架。
第二章从成本推动和总需求拉动两个因素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发展机理,以及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三章介绍了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些宝贵经验,对于如何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提出建议。
第二章 本轮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本轮通货膨胀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成因复杂性就在于其既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又有总需求拉动的根源。
直接原因:成本推动
从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计算方法上看,CPI主要由8大类商品价格加权平均而得,其中食品类权重最大为33%,而把6月份以来CPI上涨分解来看,主要是食品类商品价格失控,特别是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飞涨,其他7类商品价格涨幅稳定。食品类商品涨价的根本原因是成本上升导致的供给不足,而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食品的需求有增无减少,所以必然引起价格上涨,食品涨价的传导作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是推动CPI高企的诱因。
首先,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随着化肥等农资价格放开,农资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农民养殖农畜产品因此而缩减赢利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养殖农产品的机会成本高。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打工比养殖更合算,所以农民会选择减少农畜产品的养殖,再加上,传统粮食种植方法决定了生产效率较低,以及今年来国际产量大国遭受旱灾,从而造成农产品由于供给不足而价格上涨。
因为粮食生产周期性明显,供给短时间难以增加,而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都会有所增加,所以以后粮食供给会处在紧平衡状态,食品类商品的价格难以回落。
其次,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相关产品价格的传导机制。食品类商品价格占CPI的权重最高,而食品类商品涨价又是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所主导,那么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直接拉动食品价格和CPI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将传导到与其相关的下游产品,促进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从而间接拉升CPI上涨。比如粮食涨价会提高酿酒业的原料成本,引发酒类产品价格上升;工业用粮的增加会推动替代燃料能源的价格上涨,进而促使生化、能源价格上涨。
再次,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动因。社会经济发展后劳动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这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是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只有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才有消费的不断增长。从经济原理上看,劳动力价格提高一方面提高商品的成本,另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从2003年出现农民荒以来,劳动力成本一直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产业结构又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企业多付人工成本必然会缩减企业利润,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考虑转嫁成本,最可行的就是提高产品价格,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CPI指数走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以后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是CPI指数上升的动因。
根本原因:总需求拉动
首先,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1998年至2003年我国实际总需求小于潜在产出水平,表现在经济增速较缓通货紧缩。从2004年开始宏观经济又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那么就出现了总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压力。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C+I+G+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G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I和贸易顺差NX。从三大需求近几年的走势看,总需求扩张比较明显。首先从消费角度看,由于收入逐渐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消费增长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稳步上升趋势,而且一度出现按月加速的情形。今年1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90亿元,同比增长16.1%,而且从消费结构上看,高档白酒、汽车、金银珠宝等奢侈品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原因投资冲动不减,而且2007是换届年,以后各地固定资产投资还会有所增加;企业在利润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会加快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的步伐,而且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社会资金充裕,各种在建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但仍然远高于2002年以前的水平。再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由于近几年国际经济好转,美欧等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增强,加之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转移等因素,我国外需增长加快,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今年的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三位,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份额占到7%以上。今年1至10月份累计贸易顺差2129.23亿美元,同比增长59.4%。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结构可知总的在高速扩张。
其次,货币供给扩张是通货膨胀的前奏。通货膨胀最终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是经济体系中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所以货币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产生通胀。超额货币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从2007年8、9月数据来看,M1、M2超额货币变化率分别为4.37%和0.75%,超额货币变化率为正表明我国已经形成超额货币供给格局。
从数量的角度看,货币供给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外汇占款所造成的被动扩张,我国外汇储备连年递增,2001年1月之后1560亿美元,到2007年9月底已经达到1.43万亿美元。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收支顺差增幅明显加大,一方面缘于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现在的结售汇制度决定了基础货币投放必须随外汇储备同步增加,所以顺差是货币供给扩张的主要根源。
从结构角度看,自2006年11月以来,M1的增速一直超过M2增速。2007年1至10月M1同比增速为20.9%,而M2的同比增速为17.5%。其中居民户存款增长缓慢,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速加快,而且居民和企业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表明社会投资意愿加强。9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2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9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621亿元,同比少增9710亿元。其中,居民户活期存款同比少增405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930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5万亿元,同比增长40%,比年初增加2.4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5098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多增7147亿元。由于我国银行业10年来连续出现存贷差加大现象,到2007年10月底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11.82万亿元。银行改革后本身也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存贷息差加大使得银行有主动放贷的压力,2007年前9个月新增各项贷款总额同比增长27.9%,在结构上表现为定期存款减少,活期存款增加。另外,由于近年来股市等资本市场活跃,居民风险偏好增强,投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储蓄资金转向投资非货币化资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期定期存款格局的转变。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款活期化的趋势表明价格上涨预期使得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资产价格上涨将引发资产价值重估,所以存款活期化现象也表明我国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近一步加强。
2.3本轮通胀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存贷息差连续加大,主观存在增加信贷投放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产生,但对通胀的预期和资产价格推高的财富效应影响,银行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这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加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的错配问题,加大了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2、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市场出现通胀,流动资金充裕,本应有助于债券市场交投活跃。但CPI走高意味着宏观调控的加强,这对债券市场不利,如果调控预期影响投资者信心,债券市场走软,债券收益率会不断创新高。市场紧缩预期的进一步增强和资金面可能继续趋紧等都将使得债券市场压力持续存在,因此债券收益率都将在高位继续运行,债券市场短期内难以走出持续的低迷行情。那么对于债券机构投资者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短期内不得不缩短久期。
3、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最终是货币现象,是由货币供给量超过经济正常增长的需要量所导致。而决定股票股价的因素无非有三点:首先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其次是市场资金量是否充沛,再有就是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充足,本身就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因素;企业融资成本低,盈利状况改善也会体现在股票价格上体现出来;基本面和资金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股市呈现繁荣局面,而过多的货币投放表现在物价上就是通胀,可见在通胀初期货币供给增加了对股票的需求,股价上涨,对股市利好。从2006年以来的实际情况验证了这种逻辑关系存在,而且股市的反应超前于通胀的增长。但经典经济学理论证明物价有粘性,通胀有惯性。物价一旦出现上涨趋势就会不断加强,在预期的作用下不断强化。通货膨胀的加剧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在价格不断上涨的运动序列中,投资品价格起领先作用,一般要早一到两个季度,生产领域投资品价格上涨将影响企业利润,导致上市公司帐面盈余减少;消费品涨价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福利,激化社会各阶层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调控当局必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根本方法是紧缩银根,提高资金使用价格,减少货币需求,而调控的结果是资金供给减少,利率升高再度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缩小盈利空间,这均会通过预期反应到股价上,股价会先于经济运行状况下跌,股市走软,2007年第4季度的股市行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种逻辑。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发展中通胀与股价长达100年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以及对26个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考察,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存在明显地负相关关系。而且股市不稳定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股价的波动会在整个金融市场传导,引起金融市场紊乱,市场效率降低。
4. 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原理,通货膨胀表明本币购买力下降,汇率应该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引起利率变动,这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常理,我国在本轮通胀出现后连续加利息,利率提高的效果是吸引外资流入,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与提高利率同时存在,那么对汇率的影响须看二者的合力。从实际情况看,今年以来CPI呈逐月攀高的趋势,而人民币对欧元贬值7.1%,对美元升值5.2%。这表明用传统理论解释本轮通胀对汇市的影响是不成立的。汇市的波动由预期影响供求决定,市场对欧元汇率和美元汇率的预期主要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影响,使得本来应该明显的通货膨胀的正常作用被对冲掉而不明显了。
第三章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200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全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日标,可见2007年前十个月的通胀预示着发生全面通胀的可能性,无疑,控制通货膨胀已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国外的成功治理经验也可以为我们借鉴。
以德国为例,受包括美国次贷危机、汇率波动以及不断上涨的石油和食品价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07年底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2.8%,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上升趋势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并成功地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抑制。德国财政部发表的报告显示,2007年德国政府财政自1989年以来首次实现平衡。
从德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来看,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实现稳定物价和市场的目的。但是各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性质不同,决定着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也不同。因此,治理通胀既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又吸收和借鉴要外国的某些成功经验。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虽然通货膨胀与货币超量供应、总需求过快增长有关,但仅仅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压缩总需求还不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只有货币政策和供应政策双管齐下,既通过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又通过供应政策增加总供给,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不断加速的趋势。
首先,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中国政府要么继续严格加强资本管制,阻止热钱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其次,加大对楼市和股市的控制,防止资本市场出现巨大泡沫。虽然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市场不够成熟,市场的力量不足以矫正一些市场违规行为和不理智表现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方向。
第三,此次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食品类产品的价格持续上升。可以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对食品类产品的生产及进口实施减税和补贴政策,以此降低食品的价格。长期来看,政府应加大对“三农”的补贴和贷款支持,提高农民的真实收入,刺激其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扩大农产品的供给,以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
第四,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防止此次通胀从结构型通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我国虽然现阶段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但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随着产能过剩的现象逐步消失,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必然因生产成本上升而上涨,而这又会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所以,现阶段存在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

参 考 文 献
1.爱德华·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章国荣等,《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统计研究》,2005.04。
3.刘扬,《中国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林华升,《人民币升值弊多利少》,://news.stock888.net。
5.刘杉,《央行如何应对通胀压力,专家称可考虑人民币升值》,中华工商时报,2004.03.01。
6.杨志伟,《中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目标区间》,《上海金融》2003.04。
7.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J].国际经济评论,2007(7~8)
8.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之原因与特征. ://blog.focus.cn/blogforum.php?&blog_id=2525838&page=5,2007.9
9.周其仁.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 ://zhouqiren.blog.sohu.com/72357291.html, 2007.12
10.唐毅亭,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9)
11.白景明,周学飞.谁在牵着物价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相关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 下一篇: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原创毕业论文

 

论文天下网提供论文检测,论文降重,论文范文,论文排版,网站永久域名WWW.GEPUW.NET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893628136@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GEPUW.NET 论文天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