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手段、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产生巨大冲击。银行卡作为面向市场、联系客户、聚集资金、增加收益的一种现代化、大众化的金融产品,必将成为国内外银行业争夺的焦点。因此,客观地分析国内外竞争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准确定位、沉着应对、保持主动。
一、国外及港台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特征
(一)从市场竞争和收益看,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风险进一步增大 1.市场竞争激烈。首先,国际银行卡业务目标市场出现了重大调整,形成了高、中、低客户同步发展的局面。其次,开辟新市场手段层出不穷,为争夺客户,各家银行新招频出,如打包联合促销等。第三,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联合发卡,非金融机构发卡势头强劲,非金融机构发卡已对金融机构发卡形成了强大威胁。 2.利润组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1999年,美国出现了5年来信用卡利润的首次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无支付能力增长率和信用卡注销率下降;销售额外产品的手续费收入推动了收益的上升;消费者偿债率呈上升趋势。 3.风险增大。即用计算机制造假文件申办信用卡;窃取持卡人购物时暴露的密码进行作案;利用空头和过期支票在ATM上提款;勾结银行职员利用贷款卡进行诈骗;滥用信用卡者增多,透支、欠款逐年增加。 (二)从业务经营发展趋势看,现代网络及通讯手段给传统信用卡的发行、经营、管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网上信用卡业务向广度、深度发展,虚拟信用卡势不可挡。其次,非核心处理业务将进一步社会化。国外发卡机构尤其是小银行多依靠专业服务机构为其处理非核心业务,这使得小银行无需巨额投资,就能发行高质量的信用卡,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运作成本,发挥了银行的专业化优势。第三,依靠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发行信用卡。利用CRM系统,企业能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知道他们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并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同时,信用卡网上支付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尤其是电子商务出现后,账户交易与信用卡交易并驾齐驱,支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同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卡业务的劣势和优势
(一)经营方式上的不适应 1.服务对象上的不适应。近年来,国内银行在开拓面向消费者、面向居民零售客户的金融服务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在办理手续、限制条件、配套服务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同擅长于此的外资银行相比,差距很大。 2.经营对象上的不适应。国内银行一直追求的是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扩张,而外资银行早已或正在向以信息咨询、投资理财、国际结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及信用卡、电子商务为主的多样化中介和支付服务发展,作为国内金融业今后新的效益增长点,国内银行在管理、观念、操作以及投入上,都要加以重视。 3.合作对象上的不适应。各银行之间各自为政,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发卡银行内部事无巨细亲而为之,经营过于集中。这种经营方式,不利于银行对社会力量的充分利用和对投入成本进行控制。 (二)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 1.机构设置及运作未突破计划经济管理的束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没有根据银行卡业务特点及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消费信贷及风险管理等不同岗位要求,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界定相应的经营职能,选拔相关专业人员。在业务运作上,没有给予特定的政策倾斜。在内部关系协调上,没有形成一个全行统一的会计、监管、评估、服务与技术保障体系,环节多,内耗大。 2.经营与管理脱节。各银行总行、分行实行的是纯管理模式,管理与经营脱节,缺乏实际经营经验,因此,上级行对基层行管理与经营的指导性较差。而外资银行实行的则是一体化的公司化管理,在对分支机构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宏观指导上更加直接有效。 3.管理难以到位。在大中城市一级发卡行中,对银行卡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即使有的行实行的是经营管理双重职能,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卡业务经营,而是以依靠组织资金获取部门考核利益为主的传统业务经营,这种管理模式与业务发展是很不适应的。 (三)金融产品上的不适应 1.核心产品发育不良。由于国内银行卡的网络化程度低,受卡场所数量少、范围窄、运作效率低、服务差,产品一推出,其核心产品就面临先天不足。 2.有形产品过杂。目前,国内银行已发行的银行卡大体包括地方借记卡、全国借记卡、准贷记卡、贷记卡及国际卡几大类,每一卡种的品牌标识、外观设计、功能说明各不相同,银行卡品牌的整体形象无法提升。 3.附加产品功能不足。对银行卡产品的附加功能认识和开发不够,这是国内发卡银行的通病,外资银行一旦介入,提供和利用银行卡产品的附加功能,将是其参与国内银行卡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四)科技发展上的不适应 1.对银行卡业务的技术发展缺乏长远规则、统筹安排。比如有的银行,全国信用卡系统至少有3个版本,各省自行开发的借记卡系统则更多,实现全国信用卡、借记卡联网十分困难。这种在其他商业银行也存在的银行卡网络现状,已成为国内银行参与今后市场竞争的“瓶颈”。 2.国内计算机软件的专业性、社会化开发体系还未建成。长期以来,各家银行所需的业务软件,是靠自己的力量开发的。各分支机构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一些系统设计方案并不优化、功能并不完善,只能勉强使用,而且在某些项目上,软件的利用率低,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财务投入和社会劳动的极大浪费。 3.投入分散和不足的现状,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为自豪的网点优势,在今后与外资银行竞争中,不但难以转化为以联网技术支撑为主的网络优势,而且还会因流通渠道的局部不畅,阻碍银行卡产品整体形象的提升。 (五)市场营销上的不适应 1.营销观念不适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银行及员工熟悉和习惯的还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观念,即靠行政手段和分配任务被动地去推销,至于客户满意程度如何,则很少顾及。 2.营销方式不适应。很多人把市场营销简单地理解为公关加宣传加任务,这种片面、狭隘的营销方式,很难达到长期稳定、事半功倍的效果。 3.营销队伍素质不适应。营销人员缺乏银行卡、科技、法律及营销学等专业知识,不熟悉银行各种产品和功能,不了解产品的市场信息和形势,不关心其他行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在开发产品的服务项目上,无法找到银行卡产品与项目单位服务要求相结合的结合点与突破口。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虽然给国内银行卡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我们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国内银行已意识到要积极把握时机,加快内部机构调整,加紧网络建设,积极进行业务创新,部分银行已开始尝试办理贷记卡业务,各行间的联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发展银行卡业务方面,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有三个优势。 一是有众多的网点。国内各银行拥有发卡机构1615个,取现网点12.69万个。外资银行虽然资金雄厚,但在中国大范围设立营业网点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外资银行可能借助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络银行或邮寄发展业务。外资银行还可能与国内银行合作由其他银行代理存款来满足持卡人的要求。 二是拥有广大、稳定的客户群。国内银行卡发展至今已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广大、稳定的客户群,国内银行的银行卡品牌已在老百姓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 三是借记卡市场发展良好。各行在借记卡业务方面有一定优势。借记卡以其快捷、安全、便利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银行发行借记卡风险小、成本低,特约商户处理手续简便,避免了收入假币或伪造信用卡的风险。
三、应对外资银行银行卡业务挑战的主要策略
1.强化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尽快实现业务发展方式向集约化、效益型的转变,实现业务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做好迎接外资发卡机构挑战的各项准备。 2.健全组织机构,推进业务的集约化运作。主动学习外资发卡机构的成功做法,积极探索适合业务发展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层次需要推出不同产品,提高银行卡的科技含量,通过扩大发卡量站稳市场。当前,要参照外资发卡机构的成功经验,稳步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积极探索公司化的经营模式,真正形成一整套市场化运作机制。 3.大力改善用卡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服务手段,优化受理环境,疏通服务营销渠道,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行针对重点客户的专项服务,提高银行卡服务的专业化水准;建立国内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为发展信用卡消费信贷做好准备。 4.深入开展促销宣传活动。加大促销工作力度,将消费累计积分等行之有效的促销方式作为制度化的营销活动长期坚持开展;强化银行卡营销管理,加强整体规划和组织运作,做好对营销活动执行情况的控制与评估,不断提高营销效率和营销活动的成本效益。 5.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优质客户的竞争。在银行卡部门间构建起统一管理、分层收集、职责明确、资源共享的业务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切实加大信息搜集和调查研究的工作力度。开发银行卡计算机信息分析系统,为竞争优质客户、推动业务的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6.研究和确立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尽快制定外资发卡机构进入国内市场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充分发挥监管职能;规范银行卡市场运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组建银行卡同业协会,加强发卡银行的行业管理和自我约束;中央银行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银行卡业务联合工作的指导,规范收费标准,优先推广既能实现资源、网络共享,又能节约资金、设备投入的业务联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