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危机引起企业破产倒闭,使得行业进行重新洗牌,各生存企业重新瓜分市场份额,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也隐含了辩证法的不变法则,这就是通过努力让坏事转化为好事。具体说,就是借经济增速趋缓和“金融海啸”之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对中小企业进行优胜劣汰,不失时机地让好的中小企业利用当前形势提升品质,做大做强,增加抗风险能力;让不好的中小企业自然淘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痛苦与希望同在,矛盾和变化交织。对外贸行业而言,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是造成当前困难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却是调结构、上水平的难得契机。促使企业迫切打开产品销路、开发新的市场,寻找优势产品以渡过暂时的困难。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缺少自有出口商品品牌,市场竞争能力弱,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小,大多为低端产品,加之出口产品中知名品牌少,产品缺少国际话语权,因此产品出口主要受控于国外客户。
1.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机电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增速放缓,纺织等传统大宗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上升。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受2008年8月份起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的影响,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企稳。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比去年回落16.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53.7亿美元,增长16.6%,提高1.6个百分点;鞋类296.6亿美元,增长17.2%,提高1.2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初级产品3627.8亿美元,增长49.2%,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主要为铁矿石、石油、煤炭等资源能源类产品(注4)。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导致我国资源流失严重,因此国家给予最严重的打击,对其直接采取取消出口退税的方式。因此这类出口企业也是最大的损失方。对于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的政策,致使企业遭受重创。伴随而生的,是不少小企业纷纷倒闭,2000万农民工返乡。不少人称,中国的出口企业也面临“优胜劣汰”。目前被淘汰出局有两类,一类是规模非常小的作坊类企业,这些小工厂平时订单就不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现在危机来了,最先死掉的就是这些企业。另外一种就是现金流紧张甚至有问题的企业,这种企业不论大小,一旦订单数量难以维持日常运行所需要的资金流,就很容易倒闭。因此产品出口结构的不合理也是我国出口企业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市场需求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
金融危机期间,在各国消费者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相对会增加对价格有竞争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中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产品以价格较为低廉的生活必需品、制造业产品为主,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冲击较大,但是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刚性较强,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日本生活共同组合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在经济下滑、消费趋弱的背景下,日本九成以上的消费者希望购买价格便宜的食品,其中三成多消费者“强烈希望”购买低价食品。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日用消费品,如纺织品、鞋类、家具、箱包等,在质量、价格、花色品种等方面仍有较强的优势。今年第一季度,轻纺类产品出口降幅普遍低于总体降幅,部分产品在3 月份出现正增长。而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1.对外贸企业影响最大的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同时它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促进出口措施。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和国内的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和出口退税率的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次贷危机之后,出口退税己经成为我国调整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和降低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调整的2,831项商品中,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被取消,或从原来的11%、13%不等统一降低到5%。纺织业、服装从13%降低到11%,部分化纤面料将从13%降低到5%。调整目录中还有部分电子元件、小型机械等的出口退税率从13%降到9%;部分工程机械、车辆的出口退税也从17%和13%降到9%。从此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已决心改变多年来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政策,转为进口替代,以缓解贸易顺差。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范围之广,调整幅度之大,极大地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利润。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5月,我国近期出口退税调整商品合计1,768亿美元,增长13.2%,比同期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低9.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增速回落17.6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4.8%回落至32.4%。
由此看来,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初显。政府应对经济危机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退税率,人民币贬值,银行降息。
2.出口鼓励政策效果明显,我国产品在美欧日等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回升。
2008年8月以来,为稳定出口增长,国务院多次调整了出口退税和关税,范围涉及纺织服装、家具、陶瓷、医药、机电等多种产品种类,放宽了对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的管理,实施了多项便利化措施(注5)。
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12月份政策调整涉及的商品整体出口合计5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前11个月的45.8%上升至12月份的49%。其中服装、塑料制品、箱包和灯具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均表现为加速增长。2009年1月,5次出口退税率上调所涉及商品共计出口485.5亿美元,下降11.1%,跌幅低于同期全国外贸整体出口降幅17.5%的水平,占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3.7%。全球贸易系统显示,2008年6-10月份,我过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由6月份的17.3%回升到18.4%,而我国在日本市场占有率由6月份的17.3%逐月回升到11月份的21.2%(注6)。海关统计表明,2009年前2个月,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前3大贸易伙伴的贸易表现均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降幅小于总体降幅7个、9.8个和1.5个百分点。
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比以往提高了20.3%,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当前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已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在减免赋税方面,小型微利企业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比标准税率低了5个百分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则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分别由纳税人月销售额 600-2000元和200800元提高到1000-5000元,由此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赋税负担。同时,为解决外向型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国家正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改善融资条件,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竞争力,保持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增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