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论文天下网
  • 论文天下网 |
  • 原创毕业论文 |
  • 论文范文 |
  • 论文下载 |
  • 计算机论文 |
  • 论文降重 |
  • 毕业论文 |
  • 外文翻译 |
  • 免费论文 |
  • 开题报告 |
  •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二)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分析

    中国企业在跨国直接投资活动中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优势。第二,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需要的产品的优势。许多中国企业较多地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研究开发能力,使用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保持了与东道国融洽的经济合作关系。第三,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中国跨国公司通过雇佣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基本建设费用和广告费用,形成低成本优势,其价格更接近于当地的收入水平,并保持老客户的关系,积极发展新客户,维护和稳步扩展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三个竞争优势外,从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看,笔者认为中国跨国直接投资还有三个重要的优势:

    第一,中国已拥有或正在拥有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规模和效益逐年提高,迅速崛起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大财团,这些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国家的大力扶持。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国有企业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利益,也关系国家整体利益。跨国直接投资通常是中国实行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国家集中部分资源,对这些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活动给予支持和援助,会形成这些企业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条件下的跨国直接投资活动。

    第三,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这种吸引外资所引起的效应,已转化为中国迅速走向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因素。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

    历年来对跨国经营动因做了系统调查,归纳出四种类型,即: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在这四大动因驱动下的“走出去”策略也体现了各自特点。

    1、资源寻求型。面对许多国家纷纷对中国出口产品提出的加税和反倾销等限制性措施,也为了解决国内相当多行业生产能力的问题,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海外投资,或者以本土化生产与销售的出口替代型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过去和今后一段时期跨国经营的最重要动因(属市场寻求型)。当前,在从事贸易替代型海外投资活动的中国企业中,最典型的当属类似日韩综合商社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这些企业成为中国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另外,集中于家电、纺织、日用工业品等领域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也属于贸易替代型:它们在国内面临市场饱和与竞争激烈的局面,出口则饱受国外反倾销调查之苦,因而不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自然成了这些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新战略。

    2、市场寻求型。为了维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中国必须通过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机会尽可能地利用世界性资源。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就在能源行业,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以石油为核心的资源寻求型跨国经营同前述的贸易替代型跨国经营,都将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流动因。

    3、技术寻求型。技术寻求型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因。这与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企业和90年代韩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动机略有不同:日韩企业是在关税保护壁垒内成长起来的,而且它们是因为国内市场增长空间不足才把触角伸向海外的;而中国企业是在中国加入世贸后,从海外引进能够在国内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技术。即使在以贸易寻求型为主的投资企业中,兼顾新技术的寻求与掌握也是推动它们进行海外投资的另一动机。比如,海尔集团很早就在美国设立了研发基地,其最重要的投资动机,还是属于以贸易替代为主的投资类型,但美国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也是令其垂涎并决意投资的重要原因。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从事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将技术寻求因素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4、战略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的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经营也越发引人关注。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中,跨国公司战略并购是一个重要特点。对于那些希望进入世界级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而言,仅定位于贸易替代型或资源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对处于IDP中的阶段更高的发达国家,还是对处于较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以长远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向这些国家投资,在今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都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也只有这种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经营活动的增加,才能使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更大的实质性提高。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历程回顾与存在问题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步履维艰地走过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79-1986年)、缓慢发展阶段(1987-1990年)和快速扩张阶段(1991年至今)。

    1、起步阶段(1979-1986年)。这一期间,只有个别企业开始对外投资,采取的方式是在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设立代表处、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代理国内公司向外推销产品,投资特点是金额小,业务功能简单。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对国际竞争规则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再加上自身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大多数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

    2、缓慢发展阶段(1987-1990年)。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出现热潮,许多企业懂得了走出国门做生意比坐在家里等客户效果更好,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国际化的竞争规则,先进的管理经验,高速翻新的核心技术已不再是跨国经营词典中陌生的词汇,而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

    3、快速扩张阶段(1991年至今)。1991年以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已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扩张阶段,这一阶段跨国经营活动出现了新的质变,不仅代表处、人事处、销售网络相继建立,而且许多企业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窗口,如商场、宾馆、展览中心等,更有一些生产企业在一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维修基地,本土化经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扩张趋势。以海尔、中国石化、中国银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谋求海外发展的典范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客观地讲,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仍处在“不成熟的对外投资阶段”,与国外跨过企业相比较其竞争优势微乎其微。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历经国际市场风云的历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实际经营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中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小,收益差,品牌知名度低

    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规模接近90%的在300万美元以下,与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企业相比,投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跨国经营投资的行业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家电、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行业。中国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在国外市场上大多处于中低档水平,除海尔等少数几个知名品牌外,大多数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缺乏品牌竞争力。由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多数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效益不甚理想。

    2、融资能力弱,融资渠道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相关论文
上一篇: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基.. 下一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分析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中国企业 跨国 经营 问题 研究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原创毕业论文

 

论文天下网提供论文检测,论文降重,论文范文,论文排版,网站永久域名WWW.GEPUW.NET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893628136@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GEPUW.NET 论文天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