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XCLW12072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目录……………………………………………………………………………………1
内容摘要………………………………………………………………………………2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述…………………………………………………………3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定义……………………………………………………3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3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4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6
(一)变更会计政策…………………………………………………………………7
(二)利用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7
(三)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会计结果………………………………………………7
(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8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8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
(二)加强外部审计监督……………………………………………………………9
(三)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10
(四)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10
参考文献……………………………………………………………………………12
内 容 摘 要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当普遍,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粉饰公司业绩,误导投资者决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我国由于在其特殊背景和条件的影响下,使得我国对于盈余管理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较晚。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已经取得了很多涉及对盈余管理方法、动机、手段、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出世,丰富了我国盈余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分析,重点在于对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关系;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关于怎样预防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目的在于总结近几年来最新的有关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市盈余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对公司财务报告所要求的透明度及利用率的增强,使得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成为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盈余管理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利益相关者、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和税务机关等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盈余管理问题可以为上述信息使用者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同时,研究盈余管理还能就结合目前我国国情和现状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外部监督等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述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定义
一直以来,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在我国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盈余管理是指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企业管理当局有选择不用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回选择使其收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
根据盈余管理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盈余管理着其自身特点: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可以选择加工披露会计信息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因此,他们有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利的会计披露程序。
2.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都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
3.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盈余管理也可能对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产生一定的好处,但其直接结果是歪曲企业的经营成果,使信息使用这读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盈余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关管理当局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盈余管理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利润。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是围绕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积极开展的。目前研究所考察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规避监管动机。资本市场动机是指源于资本市场对于公司会计信息的反应,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的用来对股票估价,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利用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表现的动机。契约动机是指基于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动机。其中,管理报酬契约是指由于企业与管理当局之间的报酬契约所造成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债务契约动机则是指是为了限制管理者进行那些企图以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使公司的股东受益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而规避监管动机就是指回避行业监管的动机。
1.规避监管动机
规避监管动机具体表现在以IPO和配股等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中。我国很多学者也对于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很多的研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已被我国的许多学者所证实。通过借鉴西方关于股票上市后市场表现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股市的特点,可选取多只股票作为样本,计算上市公司上市后的超常回报率并依据它分组,运用统计方法得到结论,说明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发行当年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其股票上市后的短期市场表现显著相关;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在发行当年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其股票上市后中、长期市场表现无显著关系。个人投资者占绝对多数,股市基本上是散户型,投机气氛浓等原因造成的。而也有些学者通过构造了一个计算盈余管理的应计利润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发行前一年、发行当年和发行后一年中国上市公司确实从事了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程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大于零,而在发行后其它年度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这说明企业为迎合监管机构对IPO的要求以及保证IPO的顺利完成,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和IPO之后第一年确实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而且在IPO当年的程度最大。
另外,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来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亏损企业将被ST或PT甚至终止上市,企业的再融资(主要是配股)必须达到相应的最低的盈余水平,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避免受到特殊处理、退市,或达到配股要求,证券管制的规避监管动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体现的较为明显, 其显著的行为就是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配股价格,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较差甚至出现了亏损时,往往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利润操纵,从而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条件。我国配股政策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更。从寻求上市公司配股之后业绩大幅滑坡的原因出发,指出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横截面修正的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盈余管理对配股后业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股三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系统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并导致配股后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整体滑坡,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引起各契约关系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和利益冲突,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盈余管理行为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声誉,制约了其在证券市场上进一步融资的能力。采用直方图法和概率密度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每个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ROE分布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揭示了盈余管理的三项特征,一配股政策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二不管配股政策如何变化,上市公司始终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的动机;三盈余管理更多的表现为将利润调高而不是调低。
2.契约动机
我国对于契约动机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报酬形式单一,一般是固定工资加奖金,股票或股票期权的报酬形式很少,而且多数管理者有着与会计盈余数据并无直接联系的隐性收入(如行政级别、公费消费等),因此管理者通过调整盈余以影响股价和自己报酬的动机受到限制。同时,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一般为国有商业银行,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因此由于银行自身缺乏激励,加之政府行政的干预,这就使得在对债务契约履行情况的有效监督减弱。当公司受到的银行的还款压力要远大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时候,其债务契约动机将较为明显;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达到银行贷款要求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很大,这时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减少违约成本而采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另一些人则认为,当企业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也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3.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动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获得权益融资,源于资本市场进行股票发行,季节性股票发行之前为了使融资行为顺利进行而实施的虚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是迎合分析师的预测,源于在发达资本市场,公司能否达到分析师预测预测的盈利水平对于公司的股价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公司管理当局预计盈利水平无法达到各方面预期的盈利水平时,管理当局有动机利用盈余管理来虚增盈利以避免低于分析师的预测,这就产生了为了迎合分析师的预测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获取权益融资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在中国的市场也有显著的体现,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由于具有显著的政策敏感性,因而将其动机归为规避监管的动机更为贴切。对于迎合分析师的预测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还没有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信这种状况正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而得到不断的改善。
我国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取得的成果相对而言比较多。由于我国新兴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的影响,使得我国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尤其突出规避监管的动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前两类动机并未得到显著的体现,规避监管动机是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制度的建设仍在不断的探索中,这种不完善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制度上的缺陷而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其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因此,学者对盈余管理手段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其中利用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中的常用手段,它具体包括有:变更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计提八项准备,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费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手段。
(一)变更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变更上市公司最常用的一种盈余管理手段。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方法与折旧年限的变更,折旧政策的变更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利润。例如,公司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从加快折旧法改为直线折旧法,从年限平均法改为工作量法,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的变更等等都会影响当期和以后各期的折旧额,从而影响利润,达到盈余调节的目的。
(二)利用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
利用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创造收入事项等等。比如进行资本费用化,进行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进行潜亏挂账。例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要求当期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应相互配比,然而现实中费用的受益期很难确定。如很难确定一次性大量投入的广告费到底能使哪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增加及增加了多少。对这种费用如何在各个会计期间分配及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正是利用这一点,根据需要随意确定和推销时期进行盈余管理。
(三)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会计结果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例如,关联方双方分别为A、B两公司。A公司将一批产品高价转让给B公司,那么,A公司就可以将转让价作为收入进行确认,而B公司可以将其作为库存商品入帐,这样就可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利用计提八项准备而实施的盈余管理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以来, 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为公司利用准备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空间。近期的一项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在能避免亏损的会计年度减少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已无法避免亏损的会计年度加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扭亏为盈年度减少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改变企业当期会计盈余,粉饰企业经营业绩。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手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影响呈行业结构性的特点,近年来存货账面价值绝对额最大的多数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对业绩的影响很大,而石油类等此类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对其业绩影响不大。亏损公司在亏损当年计提减值的数额要显著大于未亏损公司;如果公司在第二年扭亏,其在亏损当年计提的数额要显著大于其在扭亏年度的计提数额,而且很多公司在扭亏年度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增加当期利润。亏损上市公司扭亏上市公司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更加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这不但与我国的会计政策和监管政策有关,而且和会计人员素质和公司治理水平也有着很大关系。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说明减值前的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洗澡。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所共同组成的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如大股东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等原因的存在,使得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严重失衡,极其容易产生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其最重要的约束机制之一。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内部人控制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则越低;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则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没有验证“二位一体”情况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和完全独立的监事会能够限制盈余管理的假设。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权分裂,国有股产权缺位,内部人控制”失衡治理结构不但无法有效约束盈余管理,反而激励盈余管理产生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特殊现象的根源。阐述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涵义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框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剖析了我国上市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对公司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独立董事占董事总数的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与政策规定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两者的盈余管理有显著差异,总体上讲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没能有效监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其发挥作用还需以公司自身良好素质做平台。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管理;董事会活动强度、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显著;研究还发现资产规模小的公司和盈利能力差的公司更可能从事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管理层特征的相关性后表明当管理层中持股的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有股份比例普遍较低,盈余管理程度与持有股份的比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对盈余管理进行外部监督,重要的一个力量是来自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要加大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就是要解决好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制度安排问题。即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要建立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注册机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包括增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处罚力度和增强其风险意识。并指出要建立注册会计师新的管理模式,通过改制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监督力度,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与合伙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提倡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纽带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实现专业化分工,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等。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在逐渐提高,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有效限制作用。
(三)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因此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与会计准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遏止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有着约束和促进的作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可以压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具体措施是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漏洞;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制度的多头制定。目前大多数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层提供了太多的选择空间,国家应该从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对盈余管理予以一定的限制,应及时调查并关注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盈余管理的动机、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应计项目和会计方法,以及各种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情况,从而能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其次就是做好新准则的制定及已颁布准则的修订工作。包括改革现有的准则制定程序;建立会计准则评估制度;对已颁布生效的准则不断进行修订。新会计准则将首先给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遏止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有着促进的作用。它将使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立上越来越成熟起来。
(四)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因此要清除这些诱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性因素,就必须继续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要推行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树立市场化的监管观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使监管机构应端正自己的监管角色,健全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会计标准和执行机制。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监管机构应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发现问题应进行严厉的处理,加大惩罚力度。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加强正确引导,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建立起公允、合法、一贯地进行会计盈余报告理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是杜绝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一项正在进行和不断完善中的有力措施。
由于盈余管理行为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行为,通过研究,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在约束机制实施后就能遏制,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针对我国各种盈余管理行为所制定的各项约束机制要确保其有效性,必须关注各项机制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可行性,否则就是空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制定出更有效,更适用的约束机制,使各种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得到真正的遏止。
从近年来看,我国在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盈余管理的研究依旧是一个前景广阔、意义深远的,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关于深层动机的研究、建立不同约束机制的研究,以及更多不同领域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相信通过我国在盈余管理方面更多、更深、更规范的研究后,它将为治理我国不当盈余管理问题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南雨,《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相关问题探讨》,国际商务财会, 2009年
2、章美珍,《盈余操纵与盈余管理对修订法规的启示》,中国审计,2004年
3、刘骏,《会计信息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4、刘劲松,《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宋秀超,《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
6、王跃堂、赵子夜,《会计专业判断: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会计研究,2003年
7、焦禾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价值驱动因素研究》,合肥工业大学, 2007年
8、刘劲松,《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08年
9、江波、王伶,《减值准则、所得税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
10、杨淑君、 王莉,《我国A股市场IPO过程中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年
11、王琳君,《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法与防治对策》,财会月刊, 2009年
12、路香云,《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审计浅析》,现代商业, 2009年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下一篇
:
中外财务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上市公司
盈余
管理
问题
研究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