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浅析
XCLW122433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浅析
第一章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3
一、证券市场和财务舞弊的概念及其概述……………………..3
二、财务舞弊的分类………………………………………………4
三、财务舞弊的目的……………………………………………..4
第二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其表现………………………4
一、财务舞弊的手段……………………………………………...4
二、财务舞弊手段中不恰当收入的确认的概述………………...4
三、典型案例说明……………………………………………….…6
第三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剖析…………………………….8
总结………………………………………………………………….9
内 容 摘 要
该文对近几年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所公布的年度会计报表或中期会计报表舞弊而公开谴责或处罚的上市公司,做了简单分析,发现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表舞弊的原因五花八门。该文从虚增收入和利润方面,主要是不恰当的收入确认方面浅析了上市公司报表舞弊的成因。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浅析
第一章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证券市场和财务舞弊的概念及其概述
证券市场是指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证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是对已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转让、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的主体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交易场所以及自律性组织和监管机构。
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至今已近20年,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与之相随的是证券市场的人、事也逐渐趋向圆滑世故。利益熏心的圈钱者带着虚假的面具,披着神秘的面纱飘然而至,召唤着我们囊中的钱财;投资者已然是晕头转向,像是被灌了迷魂汤,只有心甘情愿地被屠 宰。人性有贪婪的一面。正是这种被欲望冲昏了头脑的贪婪,使得证券市场上的财务舞弊之现状犹如雨后的春笋不断地“破土”,层出不穷,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技术一个比一个高超,胃口也一个比一个大,其影响也一个比一个“负面”。
那么“财务舞弊”,这个20世纪90年代末始为国人所知的字眼,到底所指何物?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6号》明确划定,舞弊就是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中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也指出,舞弊意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一般来讲财务舞弊是指采用财务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取得利益而导致他人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可大致分为侵吞资产舞弊及财务报告舞弊两类。侵吞资产舞弊的舞弊者为雇员,受害者为组织。如雇员为谋取自身利益,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财务手段侵占国家和公司资产而形成贪污;财务报告舞弊的舞弊者为公司管理当局,受害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如公司管理当局故意错报或漏报报告期收益而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二者相比较而言,财务报告舞弊的隐蔽性更强,危害面更广。尤其是上司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财务报告舞弊大案要案不断出现,且有新的动向。曾经有人认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根源是因为企业员工遇到外部刺激,如经济收入较低,而其又不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改进。对此笔者保留意见,认为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表象,根本还是要追溯到人的本性。比如贪念,这是占绝大多数的。很多高管已经处于社会金字塔的顶层,但是其对于金钱的偏好有增无减;比如妒忌,纯粹是出于自己心理的不平衡;抑或是病态的心理,为了实现他自己心中所谓的“理想”。
二、财务舞弊的分类
财务舞弊按照舞弊主体可以分为管理层舞弊和员工层舞弊。相对来讲,管理层的舞弊手法高级得多,带来的影响也更恶劣。因为管理层所处地位特殊,拥有的权利可以逾越一定的内控体系,而且其“眼界”较为开阔,胃口自然也不小。相比之下,员工层舞弊就是小打小闹了。当然也不乏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之辈!
三、财务舞弊的目的
财务舞弊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总的说来,按照其目的可以分为恶意舞弊和善意舞弊。恶意舞弊是“空手套白狼”。有些上市公司从一开始就欺诈上市,再通过增发或者配股疯狂敛财,或者完全靠资本运作。它的财务报表不是掺杂了多少水分的问题,而应该是其满满的一杯水中究竟有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善意的舞弊往往假作真时真亦假,难以分辨。企业倒也是真心诚意地在做实业,只不过目前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不健全的监控体系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他们得以人为地操控并能够平滑业绩、平滑股价。
第二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其表现
一、财务舞弊的手段
财务舞弊的具体舞弊手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核心是不会变的,包括对收入的舞弊、费用的舞弊,少计费用、跨期调整费用以及滥用费用资本化、资产舞弊有现金舞弊、应收项目舞弊、少提减值准备等、负债舞弊一般是少计负债。这其中对收入的舞弊就很值得我们关注,包括虚构收入和跨期调整收入。而不恰当的收入确认正是引起这些公司报表“重述”的头号原因。
二、财务舞弊手段中不恰当收入的确认的概述
具体表现为:
(一)、完全虚构收入。在完全未发生交易的情况下通过虚构购销合同、客户订货单、产品发运凭证、销售发票、银行对账单等原始凭证,人为编造销售收入。
(二)、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在会计和税务实务中,开具发票往往是销售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些公司常以开具发票和已经计税为由确认营业收入,但实际上销售过程并未完成,并不符合收入实现的标准。如20世纪70年代,以生产芭比娃娃著名的美国玛蒂尔公司就曾以“先开帐单货暂代管”的方式提前确认了巨额的销售收入。再如,软件公司与客户签定了委托开发软件的协议,且收取了款项、开具了发票,但实际的开发过程并没有进行,如果确认了收入也是不真实的(“国嘉实业”)。服务性公司的一些劳务收入,如特许权费、会员费、广告费、安装费、运输费等收入的确认都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而且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存在重大不确定情况下确认收入。企业销售商品时如果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则不能确认收入。如委托代销商品(受托方在纯谇作为代理商条件下尚未售出商品时)、附带安装或检验任务的产品销售在安装或检验任务尚未完成时、给购货方退货选择权的产品销售在退货期尚未期满时,等等。再如,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对被大股东长期占用、本来就是无望收回的款项居然计提应收资金占用费,确认为财务收益,则更是一种操纵利润的行为。
(四)、关联方交易。通过关联交易外部化的业务安排虚构利润非常流行,造成了合并会计报表收入和利润的虚假问题。关联交易包括与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购销、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等。2001年,因未披露关联交易而受处罚的上市公司有ST九州、中科健和三九医药等。如ST粤海发通过与其子公司的一笔资产交换,不仅掩盖了全部亏损,而且还获利了2千多万元。可见有些上市公司的利润有很大一块是来源于关联交易所作的账面调整。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与子公司关联交易不在合并报表中抵销,也虚增合并报表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关联交易仅仅给上市公司带来账面上的好处,而更多的是,它成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机遇。例如,2001年8月,三九医药发布关联交易补充公告,披露了公司多笔金额共计达11.43亿元的巨额定期存款被大股东方面占用的详情。公告称:根据公司与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的定期存款协议,截至2000年底,公司累计在该公司存入定期存款11.43亿元,其中大部分存款的利率较银行同期高30%。但事实上,由于三九企业集团持有该租赁公司50.5%的股权,并为三九医药的最终控股股东,该事项已经构成关联交易。由于公司治理上的不健全以及公司与大股东没有真正做到“三分开”,这项关联交易的实质是造成了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对上述定期存款的占用。
(五)、收益包装。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为了迎合财务分析师的经营业绩预期,将非经常性收益(线下)包装成主营业务收入,扭曲企业的利润结构,夸大企业创造经营收入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能力,误导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评估。
(六)、循环交易。20世纪90年代末,借助循环交易虚构收入相当普遍,网络公司、电信公司和能源公司尤其如此。
(七)、操纵收入分配。在设备租赁和软件开发等行业,企业往往与客户签定一揽子协议,进行捆绑销售。每份销售合同往往包含有三个要素:产品销售、资金融通和售后服务,只有一个总价。涉及的主要会计问题是三者在何时确认收入、确认多少?公认会计准则规定:对捆绑销售中的产品销售,同时符合(已签定不可撤销销售合同的、产品已交付客户使用、合同后续执行成本和货款的可回收性能合理确定等)条件的,可以立即确认收入的实现;对于资金融通和售后服务两要素,则须在融资和维护期限内分期确认;按公允价值将合同总价在三个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而一些上市公司则随意改变收入分配所运用的假设,低估融资和服务收入,夸大当期的产品销售收入。
三、典型案例说明
上述情形典型的案例分别是:
(一)、在2001年遭受处罚的黎明股份,就是在1999年通过“一条龙”造假手段,假购销合同、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帐、假成本核算等,主营业务利润虚增1.53亿元,利润总额虚增8,679万元。
(二)、在2000年遭受证监会处罚的郑百文公司,也是采用在上市前采取虚提返利、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账等方法,虚增利润1,908万元,并据此制作了虚假上市申报材料;上市后三年采取虚提返利、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等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0万元。
(三)、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1.78亿元;2000年5.67亿元。银广夏案件为2001年的中国股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而为银广夏审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跟着遭殃。
(四)、1995-1996年,张家界公司先后与张家界电业局、深圳金达贸易有限公司、深圳达佳贸易有限公司签订364亩土地转让合同,金额计7,965.9万元,并约定土地使用证在买方付款后移交。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亦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将约定的以上转让金确认为1996年收入,使收入虚增7,965.9万元,税前利润虚增2,165万元。1997年,公司与张家界土地房产开发公司、深圳凯莱德实业公司、湖南兆华投资公司签订了150亩土地转让协议,金额合计4,295万元。协议约定,受让方需在半年内付清全部价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权证。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土地使用权亦未转移的情况下,将以上转让金确定为当年收入,使收入虚增4,295万元。
对上述案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后,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是有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程序上的最大责任在于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发函询证,或没有对存货进行必要的盘点。也没有采用分析性的审计技术,来执行收入循环测试、现金及银行存款测试以及成本分析等程序。因为,这些技术的采用往往能发现销售的漏洞。如应收账款函证,对应收账款的客户由注册会计师直接进行询证,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而“银广夏”事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却将询证函交给了银广夏公司,给该公司造假留下了一个极大的空间。同时,将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变动与材料成本、人工费用、仓储费用等项目变动相结合来进行分析,也往往能发现其可疑之处。如银广夏公司,销售收入成倍增加,但仓储费、运输费等却分文没有增加,按一般逻辑也能推理出该公司的造假现象。同样的道理,关联方交易并不一定导致会计报表粉饰,如果关联方交易确实以公允价格定价,就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但是,在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允价值又是何其难求也。为此,关联交易中的公允价值,就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有些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利用协议定价的不确定性,使得会计利润在公司之间转移。总之,关联交易常常拆东墙补西墙,大股东钱不够了,向上市公司要;上市公司利润少了,问关联方要。而这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我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已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其相关会计规范进行完善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对关联关系比例的界定应予以调整。《关联交易披露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只列示以长期投资形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所有者权益20%以上的股东,而实际情形是在股权极为分散的现状下,深沪两地不少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虽然低于20%,却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发生非公允关联交易,就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列示出来。二是对隐性的关联交易应予以界定。对于已与上市公司签署协议或做出安排,在协议生效后即将成为关联方的潜在关联交易,应视为关联交易;对发生关联交易在先、减持股份在后的情况,应要求在当期的报表附注中说明持股比例及其期间的变化、交易事项的内容、金额等,以增强监管力度。
第三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剖析
上司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手段,但其深层次原因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是融资驱动:公司为了满足首次发行股票三年盈利标准、配股或增发新股的净资产收益率规定标准,公司在实际盈利水平达不到要求或虽能达到要求但仍希望尽可能提高发行价格、募集更多资金的情况下,就可能虚报利润,美化经营业绩。“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麦科特”、“郑百文”等公司会计造假典型。
第二是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涉及公司管理当局利用自己具有的信息优势炒作本公司股票,或者和市场主力机构联手操纵股票价格,牟取不当收益。目前对其监管存在许多难点和漏洞,问题依然严重。很多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是为了配合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
第三是追求个人利益:在公司管理当局的报酬、特别是风险收入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得到更多的奖金和分红,虚报公司利润。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公司对高官人员实行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长期激励机制,公司高官人员来自股票期权的行权和增值收入已占其整个报酬的绝大部分,且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性报酬方案的价值或实际水平则完全或主要取决于股票的增值。与需要现金流量配合的奖金和分红式激励机制相比,无须支付现金的股票期权制更可能促使一些公司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甚至虚报利润,以推动公司股价的上涨。
第四是满足盈利预期:公司的管理当局为达到预算目标、保障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经理位置甚至于追求政治上的发展前途,也可能通过虚报利润来显示自己的突出经营能力。还有一些企业只是希望公司的股价维持在高水平上。公司股价越高,蕴含的市场对公司盈利的期望越高,公司管理当局存在虚构利润、以满足这种预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不朽的。人类的确是进步神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精明,财务舞弊的手段也因此发展到了“日新月异”的白热化地步,参与财务舞弊的公司数量也跟人一样,尽往高处走。但万变不离其宗,虚增收入也好、跨期调整收入也好、费用舞弊中的少计费用、跨期调整费用以及滥用费用资本化也好,都是在粉饰报表的前提下通过粉饰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来实现企业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公司不良经营状况和业绩需要有“大好河山”的姿势呈现在投资者眼前,从而通过好的“报表”“影响”股价,实现“圈钱”的目的。而这其中就包括对其所披露文字信息进行“包装”和操纵,试图控制信息使用并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其常用手段是人为操纵文字信息的可读性。即当信息披露主体希望所有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公司某方面信息时,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顺畅的句式,将该信息清楚、明白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而当信息披露主体试图掩盖公司的某些问题或不希望信息使用者了解某方面信息时,则会尽量采用复杂的句式和晦涩难懂的语言,以增加该方面信息的阅读难度,阻碍该信息的顺畅传递,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和决策。
总而言之,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应从多方面识别、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粉饰行为,并需通过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压缩各种粉饰伎俩的空间。这就要求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的规定,建立一个包括货币指标和实物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令世人瞩目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 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该准则的应用指南,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是由于会计标准的变化而产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过程中,也有上市公司利用这一过程操纵利润。因此,在这一衔接过程中应注意三点,以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一是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二是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披露其会计原因;三是上市公司应充分说明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合理性。
当制度的完善跟不上事物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纰漏,于是官官相护、官商勾结日益严重。我们的证券市场虽然不至于那么严重,那么夸张,但是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的现象比比皆是。独董和上市公司,事务所和上市公司总存在着那么一点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关系。正所谓金钱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赤裸裸的,这也是导致我们的上市公司能够挖空心思进行报表舞弊的起因之一吧!
参 考 文 献
1、门瑢; 上市公司编造会计信息识别 [J];四川会计; 2002年08期
2、章美珍; 财务报告舞弊端倪甄别及治理对策 [J];当代财经; 2002年05期
3、解媚霞;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分析 [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3期
4、娄权; 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证据 [J];当代财经; 2003年07期
5、AICPA; 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 [M];; 1994年
6、Gregory J; Jonas and Jeannot B lanchet Assessing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M];Accounting Horizons; 2000年
7、FASB;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 A Vision for the Future [M];; 1998年
8、Arthur Levitt; The Numbers Game [M];Speech at New York University; September 1998年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
下一篇
: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上市公司
财务
报表
舞弊
原因
浅析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