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XCLW168027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长期投资概述
(一)长期投资的特点
(二)长期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投资决策程序、指标及标的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
(二)投资决策指标
(三)长期投资决策的标的
三、长期投资决策的策略分析
(一)长期投资决策策略
(二)长期投资分析的运用
内 容 摘 要
如何对闲置资金进行有效投资,是一件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如缺乏投资意识,导致闲置资金没有及时利用,这些本可以产生更好经济效益的资金就这样闲置,实际形成一种浪费。所以,为使利益最大化,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投资是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分析长期投资标的及投资策略,以及长期投资分析在个人长期投资过程中的运用。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长期投资决策是指拟定长期投资方案,用科学的方法对长期投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最佳长期投资方案的过程。长期投资决策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全面性和战略性问题的决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总体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长期投资决策的正确进行,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长远规划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企业发展的不断积累,如何对企业的闲置资金进行有效投资,是一件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长期投资概述
(一)长期投资的特点
1、长期投资决策占用资金庞大;
2、投资决策的效用是长期的;
3、投资决策具有不易逆转性,如果投资正确,形成的优势可以在较长时期内
保持。
(二)长期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企业进行投资不单单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把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这不仅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而且有利于公司资产保值增值,从而促进公司决策经营的长远化。管理层如缺乏投资意识,导致企业的闲置资金没有及时利用,这些本可以产生更好经济效益的资金就这样闲置,实际形成一种浪费。所以,为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投资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企业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对企业影响不是很大,而长期投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必须慎重对待。
二、投资决策程序、指标及标的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
1、确定投资目标
确定企业投资目标是投资决策的前提。正确确定投资目标必须要做到:
(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为什么投资,最需要投资的环节、自身的条件与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的状况等。
(2)有全局观念。要考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避免"短期与近视"可能带来的影响到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不利情况。
(3)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投资决策是保证投资有效性的前提。要实事求是,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不能靠拍脑袋来决定事关重大的投资决策方案。
2、选择投资方向
在明确投资目标后,就可以进一步拟定具体的投资方向。这一步也很重要,事关企业今后在哪里发展的问题。
3、制定投资方案
在决定投资方向之后,就要着手制定具体的投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一般情况下,可行性决策方案是要求在两个以上,因为这样可以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方案的选择是有利的。
4、评价投资方案
这一步主要是对投资风险与回报进行评价分析,由此来断定投资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如何。企业一定要把风险控制在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有过于投机或侥幸的心理,一旦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超过其承受的能力,将会铸成大错,导致企业的灭亡。
5、投资项目选择
狭义的投资决策就是指决定投资项目这个环节。选择的投资项目必须是由相应一级的人来承担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便于投资项目的进行。
(二)投资决策指标
西方财务管理中最初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指标主要是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生存,寻求发展,开始着重对投资决策的研究分析,伺候投资理论趋向成熟,长期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也从传统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转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转变。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有:
1.静态投资回收期.
2.投资利润率.
3.净现值.
4.净现值率.
5.获利指数.
6.内部收益率。
(三)长期投资决策的标的
长期投资决策按照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规模和投资年限要求更严苛,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为:投资的回收时间较长;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投资的资金占用数量较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能分离;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
对于市场上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有价证券投资更具可操作性。在此主要讨论有价证券的长期投资分析。
有价证券的投资往往会涉及一个敏感的话题: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是金融与投资组合管理的理论基石。一般来说,描述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假设一种最坏的情况。下图是拥有最长有价证券市场的美国自1802年以来的,持有期间在1-30年不等的股票、债券的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收益率最好与最坏的情况。
在1年期与2年期的持有期间内,股票的风险无疑大于债券的风险。然而,在1802年以来的所有5年持有期内,股票收益率最坏情况是-11.9%,这一收益率只是略差于债券的最差表现。而在所有的10年持有期内,股票收益的最差表现实际上好于所有的债券与短期国债的表现。对于20年持有期而言,股票的收益率全都跑赢了通货膨胀,而债券的年收益率曾经一度比通货膨胀率低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将长期投资的标的锁定为股票投资。有效市场理论告诫我们,无论投资者的策略有多么明智,从长期来看,也不可能获得超过一般水准的回报。因此,只要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战略,就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长期回报,并轻而易举地击败其他投资方式。
而股票的市场风险往往是投资者最为担忧的。而投资股票指数是化解个股风险及行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其功能就在于投资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所带来的风险分散化,将希望寄托在一只股票或一个行业上的投资策略是不恰当的。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纳斯达克市场见顶后的崩盘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为了让市场风险最大程度的分散化,选择囊括各种范围最广的被动型指数基金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所谓指数投资,就是以复制指数构成股票组合作为资产配置方式,以追求组合收益率与指数收益率之间的跟踪误差最小化为业绩评价标准。其特点和优势在于投资风险分散化、投资成本低廉、追求长期收益和投资组合透明化。
指数化投资上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起,特别是90年代,ETF产品的出现导致了指数化投资在全球市场蓬勃发展。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GI)ETF部门负责人德博拉·菲尔(Deborah Fuhr)的最新研究显示,截至2009年4月末,全球共计有1768只ETF产品,资产规模达到7069亿美元,其中,股票型ETF的资产规模达到5712亿美元。目前全球ETF数量已经相当于2000年总计仅有92只时的19倍,而全球ETF资产规模则接近于2000年时743亿美元的10倍 作为一种被动式的投资方式,指数化投资与主动式投资方式的根本差别,在于它完全按照指数样本股票的组合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不进行选股,而将选择股票的权利交给指数编制机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终选择股票的权利其实并非交给了指数编制机构,实质上是交给了市场。目前市场上最流行且认同度最高的指数,通常按照市值和流动性进行选股。在透明化的指数选样标准下,股票进出指数样本股票组合实际上是市场综合力量推动的结果,是“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选择市值覆盖率高的宽基指数进行投资,其核心理念就是以被动方式分享市场收益(beta)并承担市场风险,这类似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理念,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而且被动型指数投资在长期投资背景下,已经被验证超越了95%以上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历史表明长期投资指数基金是能够获得高收益的。20世纪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28倍;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6点上升到11497点,上涨173倍。即使在过去的44年中,标准普尔500指数在75%的年份也都是上涨的。同样,历史也表明指数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主动型共同基金。根据约翰.伯格的研究,1970年美国共有335只共同基金,到2005年223只基金倒闭清算,消亡比例近2/3,只有3只基金能够持续保持超越指数两个百分点以上的年收益率,仅占0.8%,这意味着36年间99%的基金都输给了指数。当然,指数基金的特性决定了,如果你一次性买入的话,如果你买在最低点就有机会稳赚,但如果你买在最高点就有可能大亏。在无法判断是否处于市场最低点的时候最好的建议是分期分批定期买入指数基金。同时也满足企业在不断获得资金积累,不断进行有效投资的要求。
沃伦.巴菲特先生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中说:我给大家提一个投资建议,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股票投资的最好方法是购买成本费率很低的指数基金。通过投资成本费率很低的指数基金,在扣除管理费和其他费用之后所获得的净投资收益率,肯定能够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家。
沃伦.巴菲特先生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中说:过去35年来,美国企业创造出了非常优异的业绩,按理说股票投资者也应该相应取得优异的投资收益,只要大家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投资所有美国企业即可分享其优异业绩。但绝大多数投资者很少投资指数基金,结果他们的股票投资大多只是业绩平平而已,甚至亏得惨不忍睹。我认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交易成本太高,投资者买入卖出过于频繁,或者在投资管理上费用支出过大;第二,投资组合管理决策是根据小道消息和市场趋势作出的,而不是根据深思熟虑并且量化分析的公司评估结果作出的;第三,盲目跟随市场追涨杀跌,在错误的时间进入或退出股市,比如在已经上涨相当长时间后进入股市,或是在盘整或下跌相当长时间后退出股市。巴菲特认为,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就是买入一只成本费率低的指数基金,并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定期买入。因为这样你将会买入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品种,事实上你买入一只指数基金就相当于同时买入了美国所有的行业。
如果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每年都要被管理费等吃掉2%,那么投资收益率要赶上或者超过指数基金将会相当困难。安静地坐下来,放松的持有指数基金,时间过得越久,积累的财富自然会越来越多。
大多数主动基金收取的高额费用不但阻碍了投资者获取高额回报,而且减缓了积累资金的速度。所以被动型指数基金是长期投资的最优标的。
三、长期投资决策的策略分析
(一)长期投资决策策略
对于各中小企业来说,有价证券投资中的股票指数投资是企业长期投资的最优标的。而要想实现稳定低风险的收益率,还是需要坚持长期投资并制定严格的投资策略。
1、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比短期收益率更稳定。与债券不同,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可以弥补投资者因高通货膨胀而遭受的损失。
2、股票投资组合中配置比例最高的资产应该是低成本的股票指数基金。
3、制定严格的规则来确保投资组合步入正轨,尤其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已经影响到实际操作人的情绪时,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会避开市场风险。
企业在中长期投资中,为了获得稳定的较为持续的利益,需要在财务管理方面确立基本准则。就财务管理而言,它在企业的投资中起着衡量的作用,对于是否适合的投资,都需要一定的财务控制和指标体系的约束。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对于中长期的投资应该逐步地吸收可借鉴的经验,做到稳妥处理,机智投资。
(二)长期投资分析的运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长期投资分析运用到个人理财及投资方面,例如长期股票投资。一般人通常错误地认为,股票投资无非两种策略,一种是聪明地选择时机,另一种是聪明地选择股票。其实,你恰恰该忘记时机、忘记选股,埋头持有指数基金(对指数进行跟踪的基金),然后根本不理会市场如何波动、不理会行业、公司如何变化。
想发现股票波动的规律、从而判断买卖时机,这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混沌的市场,哪怕是绝顶的天才,他们寻求涨跌确定性规律的努力,都以惨败而告终。对这种时机选择的努力,马克"吐温在《傻瓜尔逊》中写道,“十月,是投机股市最危险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险月份依次是: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在南海泡沫中亏损严重的牛顿哀叹:“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行,却无法想象人类的疯狂。”统计数据表明,你只有大约10%的机会,猜中市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而一次成功的买卖,就需要连续两次猜中,成功的概率是10%*10%=1%。如果靠这个进行投资,则需要至少十次的成功买卖(在一生中只进行十次买卖,对于很多国内投资者来说已经极少),十次买卖的时机选择正确率,已经在亿分之一以下。
1900年,英国的100强股票里,铁路业占49%的市值。100年以后,铁路业股票只占0.34%的比重;纺织业当时占5%,百年后变成0%;当时电报电话业只占2.5%,百年后占18.4%。而在2000年的100强股票里,市值占12.3%的石油天然气业,1900年仅占0.2%。2000年占市值11%的制药业、占5%的信息技术业,在1900年为零。
不过,我们有次优的选择:指数基金。很多人喜欢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道琼斯指数与美国整体股市、恒生指数和香港整体股市、国企指数和H股整体、日经指数和日本股市、金融时报指数和英国股市。弄不清这些指数和市场的本质区别,也是他们找不到正途的原因之一。
这些指数和各自所在市场的区别,就在于指数有所谓的“适者偏差”和“胜者偏差”。先讲“适者偏差”。区别就出在指数的编制方法上面。现在看到的这些指数,从道琼斯到恒生指数,从金融时报到日经指数,其中的成份股,全都是幸存者,那些出局的公司,早就已经被剔除出指数。也就是说,指数永远给你展示市场较为美好的一面。
“胜者偏差”加重了“适者偏差”的影响,进一步造成指数的“强者恒强”效应。经营管理越好、运势景气越好的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就越大。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指责现在的指数,认为大公司股票所占的权重太大,导致指数的作用“失真”,这种指责并不对。以英国的金融时报指数为例,1900年最大的5家公司所占比重,高达30%左右,最大的10家公司所占比重超过50%。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公司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直到90年代才开始反弹,不过,仍然赶不上1900年所占的比重。无论大公司的权重下降还是上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由于“胜者偏差”和“适者偏差”,指数总是强于整个市场。比如,前文曾讲过,假设你在1900年初,将1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的),100年后它将变成1.6946亿英镑。但如果你投资的不是整体股票,而是持续投资于《金融时报》100之类的指数,收益将比这个数字大很多很多。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说“赚了指数不赚钱”、“跑不赢指数”,根本就是一个必然现象。指数不等于市场,从长远来看,指数一定会强于市场整体。随着基金在市场中的比重增加,当它们本身成为市场时,就会被自己所击败。假如有1000家基金构成市场主体,其中一定只有少数基金能够超越平均数。而指数基金则不同,由于指数从长期来看必定超越市场,所以,大多数进行“选择时机、选择股票”的积极型基金,在长达100年的竞争里,必定会败于“无为而治”的指数基金。
参 考 文 献
王建成、于翠芳,《管理会计学》,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
张志强,《期权理论与公司理财》,华夏出版社。
彭韶兵,《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杰里米﹒西格尔,《股市长线法宝》,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伯顿﹒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增值税有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
: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比较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长期
投资
决策
分析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