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XCLW179565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一、西部发展背景
(一) 西部经济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
1 、经济落后
2 、社会发展缓慢
(二) 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
1、 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2 、西部少数民族众多
3、 西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边防线
(三)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四) 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发展有利于推进西部现代化进程
(二)西部发展有利于西部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西部发展有利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发展对策
(一)战略机遇
(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三)投资方式由重纵向投资向重横向投资转移
(四)区域开发模式上由重城市向重农村、民族及贫困地区发展转型
(五)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
(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七)发展西部科技和教育,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内 容 摘 要
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图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 南、西 藏 自治区、陕 西、甘肃、青 海、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内 蒙 古自 治 区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吉 林 延 边 地 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 内 生 产 总 值 2660亿元,占 全 国 的 6.8%。 然资源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
目的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 繁 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 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西部发展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中央政府为推动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本文着重研究其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对策。
西部发展的背景
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中国中央政府经济工作报一项重要方针和战略。
针对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不均衡、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及医疗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背景,在西部发展实施之初,中央政府主导大规模倾斜投资便成为了国家实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西部社会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
1、经济落后
自实施西部发展以来,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快增长。从纵向比看,西部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较快增长,从横向比看,西部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缓慢
西部教育还存在着社会教育环境差,基础教育落后;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点 ;入学率低,巩固率低,辍学力高。导致了国民教育水平低下和人口文盲率居高。虽然近几年西部科技教育投资增长幅度很大,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相对于本身教育发展的要求,总量差距仍很大。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西部医疗 生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与中东部相比,不但基础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严重不足,人才匮乏,技术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在盆地所在地,在高原和高原,高原和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西北地区伸出内陆,属于干旱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较多。
(二)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
1、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壮倾斜的独特地形地势,中国西部是国内主要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的发源地,西部环境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中下游流域地区,即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西部地区是中国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的扩展必然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
2、西部少数民族众多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西部地区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和世居地,如贵州就是17个世居民族的聚居地。
3、西部是中家安全的重要边防线
在地理空间上,我中西部伸入欧亚大陆,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隆起于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脉横亘西南边境,帕米尔高原屹立于西部边境,阿尔泰山山脉呈北西向矗立于西北边境,独特而优越的地形地势使得西部地区成为中国军事战略上的战略高地和战略纵深,也是我国三线建设的大后方。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西部地区人均GDP低,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区域,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国有企事业比重较大,企事业失业人员较多、西部的贫困人口比重大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西部地区政府和城乡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也极大的限制了西部地区的购买力, 也不得于提高全国经济的效率和统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于 中国经济继续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四)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开发西部一定程度不同上是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长期的经济落后必然导致社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如果是在生活封闭的条件下,也许这种落后与混乱的相关性可能会掩盖在麻木的平静之中,然而现在已是开放的时代,网络联系全世界,电视覆盖着人们的每一处生息地,只要落后就必然混乱,甚至是战乱,在各地无处不是这样体现的。就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可以忍受20世纪贫困生活的磨难,也不可能再将那种心态存留在21世纪。所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当前最急迫的任务。这种实现不能仅仅是几个大城市的实现,东部地区的实现必须是国家的实现,必须是西部地区的实现。
二、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发展有利于西推进西部现代化进程
西部落后的地区积极投入西部发展与建设的实现过程,等于 住了极为难得的全方位开放和大规模持续开发与建设的天赐良机,紧紧 住和利用这个机遇,必将会给西部带来开发优势资源,借助外部条件、转换经营机制、学习先进经验、 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竞争能力等条件和机会。
西部发展有利于西部和谐的民族关系
西部地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地域分布特征虽然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传承与创新区域,但是由于各民族历史上极为复杂的族际关系,再加上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的差距,各民族之间也存在或极易引发诸多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国家和谐系于区域和谐,区域和谐系于民族和谐,西部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使得和民族之间易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矛盾和冲突,而民族间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与发生在影响关系的同时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多民族的西部地区既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区域,也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区域。
(三)西部发展有利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国家屏障之所在。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文盲率也偏高,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教育的贫困阶段,教育的滞后导致人才资源滞后。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尤其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粮,造成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得这里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日渐枯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西部开发,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以确保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确保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是西部开发的重心和关键所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措施,对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西部发展的对策
I (一)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处于大有作为的生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外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从国内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深该调整,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战略资源共享、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开发条件不断完善,各族干部群众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实事的制度优势更为突出,中央不断加大支持西部地区的政策力度,有利于在根本上缩小区或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对经济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调整结构,用低碳经济利器预防经济过热和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应该利用低碳指标促使过剩产业停产或者封产,现在的过剩产业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用市场调控的方式,用碳排放标准实现自然淘汰。
(三)投资方式由重纵向投入向重横向投资转移
由于西部地区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融资能力有限,中央政府的纵向投入便构成了西部发展资本的绝大部分份额,据《西部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因而其纵向投入资金度将进一步加大。经由科学的制度安排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西部,既可弥补中央政府纵向投入份额的不足,也可以强化市场竞争,提高西部开发资本投入效率,改善西部投资环境。
(四)区域开发模式上由重城市发展向重视农村、民族及贫困地区发展转型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西部地区内部的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更为显著。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是西部发展的重中之重、难上之难,基于西部发展的功能定位,西部开发在区域形式上除了加大以城市群、城市带为支撑的重点经济区建设以外,更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力度。
(五)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
西部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产值低。很多民营企业在西部落后或恶劣的环境中拼搏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处在发展循环方面,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学的第一线,因此应该大力挡支持民营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式信部表明,会把信息网络、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作为培育重点,制造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研发支持。所以,新能源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服务行业应该是西部兴起和大力发展的行业,这些行业也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思路,而这些行业大有作为的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能够成为为一行业的主力军。
(六)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学、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西部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来促进发展和环境保护,旅游业、文化产业是无烟工业、低碳行业,陕西是旅游资源丰富和文化遗产大省,可以此为依托,实现旅游、文化局强省的发展目标,使陕西成为宣传中华文明、弦扬爱国主义的基地,为西部其它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发展西部科技和教育,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进行自主创新开发,重视西部科教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儿童、妇女的扫盲,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就为更多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创业有利可行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到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西部科研人员以及西部高校对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而行成辐射与扩展效应。
加快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起发展人才的良性机制,。
西部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居住分散。城镇人口规模化过小,城镇化率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东部的用工需求正是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良机,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是青壮年,,其生存状态令人甚忧:报酬低、受岐视过度体力的消耗、住所简陋、缺少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等,靠吃青春饭转移方式会产生不良后果。
西部发展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中央政府为推动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本文着重研究其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对策。
西部发展的背景
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中国中央政府经济工作报一项重要方针和战略。
针对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不均衡、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及医疗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背景,在西部发展实施之初,中央政府主导大规模倾斜投资便成为了国家实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西部社会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
1、经济落后
自实施西部发展以来,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快增长。从纵向比看,西部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较快增长,从横向比看,西部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缓慢
西部教育还存在着社会教育环境差,基础教育落后;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点 ;入学率低,巩固率低,辍学力高。导致了国民教育水平低下和人口文盲率居高。虽然近几年西部科技教育投资增长幅度很大,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相对于本身教育发展的要求,总量差距仍很大。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西部医疗 生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与中东部相比,不但基础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严重不足,人才匮乏,技术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在盆地所在地,在高原和高原,高原和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西北地区伸出内陆,属于干旱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较多。
(二)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
1、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壮倾斜的独特地形地势,中国西部是国内主要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的发源地,西部环境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中下游流域地区,即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西部地区是中国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的扩展必然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
2、西部少数民族众多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西部地区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和世居地,如贵州就是17个世居民族的聚居地。
3、西部是中家安全的重要边防线
在地理空间上,我中西部伸入欧亚大陆,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隆起于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脉横亘西南边境,帕米尔高原屹立于西部边境,阿尔泰山山脉呈北西向矗立于西北边境,独特而优越的地形地势使得西部地区成为中国军事战略上的战略高地和战略纵深,也是我国三线建设的大后方。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西部地区人均GDP低,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区域,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国有企事业比重较大,企事业失业人员较多、西部的贫困人口比重大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西部地区政府和城乡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也极大的限制了西部地区的购买力, 也不得于提高全国经济的效率和统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于 中国经济继续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四)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开发西部一定程度不同上是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长期的经济落后必然导致社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如果是在生活封闭的条件下,也许这种落后与混乱的相关性可能会掩盖在麻木的平静之中,然而现在已是开放的时代,网络联系全世界,电视覆盖着人们的每一处生息地,只要落后就必然混乱,甚至是战乱,在各地无处不是这样体现的。就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可以忍受20世纪贫困生活的磨难,也不可能再将那种心态存留在21世纪。所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当前最急迫的任务。这种实现不能仅仅是几个大城市的实现,东部地区的实现必须是国家的实现,必须是西部地区的实现。
二、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发展有利于西推进西部现代化进程
西部落后的地区积极投入西部发展与建设的实现过程,等于 住了极为难得的全方位开放和大规模持续开发与建设的天赐良机,紧紧 抓住和利用这个机遇,必将会给西部带来开发优势资源,借助外部条件、转换经营机制、学习先进经验、 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竞争能力等条件和机会。
(二)西部发展有利于西部和谐的民族关系
西部地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地域分布特征虽然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传承与创新区域,但是由于各民族历史上极为复杂的族际关系,再加上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的差距,各民族之间也存在或极易引发诸多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国家和谐系于区域和谐,区域和谐系于民族和谐,西部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使得和民族之间易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矛盾和冲突,而民族间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与发生在影响关系的同时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多民族的西部地区既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区域,也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区域。
(三)西部发展有利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国家屏障之所在。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文盲率也偏高,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教育的贫困阶段,教育的滞后导致人才资源滞后。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尤其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粮,造成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得这里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日渐枯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西部开发,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以确保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确保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是西部开发的重心和关键所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措施,对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西部发展的对策
I (一)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处于大有作为的生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外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从国内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深该调整,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战略资源共享、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开发条件不断完善,各族干部群众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实事的制度优势更为突出,中央不断加大支持西部地区的政策力度,有利于在根本上缩小区或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对经济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调整结构,用低碳经济利器预防经济过热和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应该利用低碳指标促使过剩产业停产或者封产,现在的过剩产业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用市场调控的方式,用碳排放标准实现自然淘汰。
(三)投资方式由重纵向投入向重横向投资转移
由于西部地区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融资能力有限,中央政府的纵向投入便构成了西部发展资本的绝大部分份额,据《西部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因而其纵向投入资金度将进一步加大。经由科学的制度安排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西部,既可弥补中央政府纵向投入份额的不足,也可以强化市场竞争,提高西部开发资本投入效率,改善西部投资环境。
(四)区域开发模式上由重城市发展向重视农村、民族及贫困地区发展转型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西部地区内部的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更为显著。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是西部发展的重中之重、难上之难,基于西部发展的功能定位,西部开发在区域形式上除了加大以城市群、城市带为支撑的重点经济区建设以外,更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力度。
(五)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
西部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产值低。很多民营企业在西部落后或恶劣的环境中拼搏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处在发展循环方面,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学的第一线,因此应该大力挡支持民营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式信部表明,会把信息网络、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作为培育重点,制造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研发支持。所以,新能源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服务行业应该是西部兴起和大力发展的行业,这些行业也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思路,而这些行业大有作为的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能够成为为一行业的主力军。
(六)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学、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西部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来促进发展和环境保护,旅游业、文化产业是无烟工业、低碳行业,陕西是旅游资源丰富和文化遗产大省,可以此为依托,实现旅游、文化局强省的发展目标,使陕西成为宣传中华文明、弦扬爱国主义的基地,为西部其它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发展西部科技和教育,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进行自主创新开发,重视西部科教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儿童、妇女的扫盲,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就为更多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创业有利可行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到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西部科研人员以及西部高校对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而行成辐射与扩展效应。
加快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起发展人才的良性机制,。
西部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居住分散。城镇人口规模化过小,城镇化率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东部的用工需求正是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良机,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是青壮年,,其生存状态令人甚忧:报酬低、受岐视过度体力的消耗、住所简陋、缺少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等,靠吃青春饭转移方式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年老之后的生计问题、原有土地经营问题等。因此,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家民工素质,加强法制保障、提高民工维权意识,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八)西部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固态化和未覆盖全社会的不完善性。
老之后的生计问题、原有土地经营问题等。因此,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家民工素质,加强法制保障、提高民工维权意识,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八)西部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固态化和未覆盖全社会的不完善性。
参 考 文 献
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1
赵曙,《中国经济开发的制约与制度创新》,财经科学,2007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地区发展差距
西部在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试探我国“入世”后会计发展战略
下一篇
:
稳健性原则及其运用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西部
发展
战略
意义
及其
对策
研究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