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在网络环境下,大量不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信息资源的共享,财务信息的复杂程度提高。交换处理速度加快,这对会计电算化的反映和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企业内部使用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企业内部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一)要重视电算化工作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转变会计工作职能,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要重视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依赖于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会制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成熟与发展,因此,电算化会计理论是指导、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指南。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为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性的课题,即会计电算化系统必然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较完备的电算化会计理论体系,以适应会计电算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
拓宽渠道,培养人才,是提高会计电算化人才素质的关键。要进一步改革人才教育培养的相关制度,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会计电算化所需各个层次的人才。相关的大、专院校,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把握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
(四)加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
一是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财务软件也向网络化和管理型的方向发展,因此,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管理知识将成为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五)更新培训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飞快,软件版本不断升级,相关的培训教材也应随之更新才能适应新型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对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的要求。
(六)提高软件的智能化水平
要提高软件的智能化水平,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专家系统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由核算型到管理型最终到预测决策型。会计决策是指根据会计资料,使用会计模型,运用会计分析方法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优选,从而达到事前决策的目的,会计专家系统就指能模仿专家,并发挥同样作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七)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1.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1)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就是把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和保存。
首先采用“AB备份法”就是在形成档案时应准备双份进行数据备份,并标注好形成时间和操作员姓名。其次,应保存到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最后,要对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复制。
(八)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
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通用的、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作二次处理,这样可降低对操作员的要求,并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还可以为将来实现多种管理软件系统的彼此衔接,即企业应用集成打下基础。
(九)加强网络环境下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会计软件的安全必须从存放在服务器和磁盘等设备的数据安全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并着重考虑内部控制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要增加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和通信加密、身份识别、授予权等措施,防止各种病毒和黑客的侵袭,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
1.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系统维护管理。计算机机房要求电源电压的范围在180V至230V之间,另外还应配备UPS不间断稳压电源;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会计系统服务器应设置双重主机,一旦某台服务器因意外事故停止工作,备份的服务器就可马上投入使用;会计系统的软件维护管理工作应正规化、日常化,就是当企业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时,进行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排除修复,同时做好软件维护的日志记录,以备需要时查阅。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一是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专人保管必要的上机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及故障情况等内容,以备日后查用。三是明确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内容和权限,要定期更换自己的密码,未经授权不得使用他人的用户名和密码操作会计软件,以及办理超越自己权限的工作。四是对会计信息介质在丢弃前进行安全处理。
3.增加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身份认证、授权等。
4.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载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十)加强法制建设及社会环境的形成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政策、道德等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法律保护是相当重要的。它对于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合理的会计数据,保护资产和资源,防止违法行为的产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家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制定法律和政策法规,以法律的手段保护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只有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法律保护,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它,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五、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网络化;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智能化。
(一)完全电算化
完全电算化不仅是指手工会计的完全解放,还应是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电算化的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管理信息化。电算化会计系统查询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电算化审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同样,电算化审计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越能帮助找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只有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达到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全电算化。
(二)完全网络化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入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同时这个阶段的系统也必然是网络化的。(注10)
(三)完全智能化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像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的浪潮下,我们要不断完善现有体系的会计电算化,加强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交融,向会计信息管理现代化迈进,让我们这些所有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参与者以现代会计电算化为新的起点,为实现会计信息管理现代化而努力,共同见证我国会计电算化美好的明天吧。
引文注释:
(注1)姚晓宇:《浅析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2007年 第27期,第542页。
(注2)羿媛:《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自动化与控制,2007年第2期,第57-58页。
(注3)袁树民、郑晓明:《电算化.会计》,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2月第一版,第11-12页。
(注4)袁树民、郑晓明:《电算化.会计》,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2月第一版,第9-10页。
(注5)李劲:《新世纪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和趋势分析》,科技创业周刊,2006年1期,第88页。
(注6)中华会计网校选摘:《会计信息化与会计软件产业的发展》,
(注7)陈静:《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管理科学,2005年第2期,第57页。
(注8)钱冰玉:《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2期,第34页。
(注9)张乃文:《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期,第36页。
(注10)李劲:《新世纪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和趋势分析》,科技创业周刊,2006年1期,第89页。
参考文献:
1.姚晓宇:《浅析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2007年 第27期。
2.羿媛:《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自动化与控制,2007年第2期。
3.袁树民、郑晓明:《电算化.会计》,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2月第一版。
4.李劲:《新世纪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和趋势分析》,科技创业周刊,2006年1期。
5.陈静:《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管理科学,2005年第2期。
6.钱冰玉:《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2期。
7.张乃文:《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