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从已经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和机构为了经营业绩和政绩的需要,或者为了争取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支持,虚假反映经营成果,不择手段编制假账表。有些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不按国家颁发的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方法确认,计量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成本及利润,不按规定摊销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不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人为操纵费用和成本计算标准及利润分配方法来掩盖经营的实际情况。其最终就是为达到转移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等目的,为此,他们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实亏虚盈,并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业绩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手段与方法,给企业层层下达脱离实际的考核指标,也在宏观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单位负责人为了业绩考核的需要,考虑到位子的升迁或奖金待遇的优劣,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采取“欺骗”“隐瞒”的手法,篡改会计数据和会计报告,伪造变造会计信息,这些因素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个人和机构因经济利益驱使而造假
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个人和机构不惜以身试法,挺而造假。从国内情况看,由于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大股东往往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达到自己圈钱的目的利用自己对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控制权,默认或支持上市公司造假,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获得更多的圈钱机会。而在欧美国家,近些年来在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中普遍实行新的激励机制,首席执行官(ceo)的薪金构成中,现金比重越来越少,而股票期权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管理人员收益与股票价格挂钩,为变现手中的股票,ceo们不得不采取模棱两可的会计方法,甚至不计后果地做假账,以维持股价,获取巨额收益。这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是企业造假的主要原因。以美国世通公司薪酬委员会设计的高管人员报酬方案可看出,其高管人员的报酬由三个要素组成:底薪,年度激励性报酬,长期激励性报酬。底薪根据高管人员所担任的职务确定;年度激励性报酬根据高管人员的财务业绩以现金方式发放奖金;长期激励性计划则根据世通的股价表现赠与相应的股票期权。将高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财务业绩和股价表现直接挂钩,客观上必然为部分企业的财务舞弊推波助澜。
〈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也给会计造假者以可乘之机。
1 相关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滞后与不完善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透视近年来美国的财务舞弊案,丑闻公司采用公然违背会计准则的舞弊的手法虽骇人听闻,但数量还相对较少,而绕过会计准则,钻准则“空子”的操纵手段则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美国的会计体系非常复杂,具体。据统计美国所有会计原则总页数已达4530页,这一度曾让美国会计界引以为荣。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趋繁杂,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落后也日显突出,使得会计造假多采用“打擦边球”的作法。如美国安然公司虚报5。86亿美元的利润就是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进行表外融资并通过大量的关联交易能源期货等形式而造成的。同样,当世通公司面对收购mci后所形成的巨额商誉,为扭亏为盈也是利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7月颁布的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中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政策的出台,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人为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从而达到其财务舞弊的目的。由此看来,由于某些会计制度和准则之间的不完善,不配套,或者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滞后于金融创新和会计手法创新也难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 会计制度和准则与相关企业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而导致信息失真
回顾国内十余年的会计改革历程,自财政部1993年颁发《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后一系列具体准则相继出台,在这些具体准则之中,彼此之间不协调,不配套不完善的内容也容易使会计人员在具体操作上犯错误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例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没有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大中型非营利医院从体制上虽说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几乎完全等同于企业运作,而医院会计制度为保持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致性,规定了医院可以提取折旧,但却只规定了医疗设备的折旧年限,造成各地区医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不一致,使一部分应进行固定资产价值补偿的费用进入了收支结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医院会计报表中反映的医院净资产包括已转为成本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规定用途的科研款项等,这即造成了医院会计报表反映的净资产数字夸大,从而使该部分会计信息失真。
〈三〉 社会宏观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成了会计造假的润滑剂。
1 社会宏观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我们应清楚地知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经济交易行为都应是在法律健全的框架下,建立在彼此依赖的基础上,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对每个经济个体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化信用体系作支撑,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则无从谈起,而目前从我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诚信缺失的现象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制度化信用体系仍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也不完善。无论是企业还是财政,税务,银行,工商,以及外部中介鉴定机构等部门都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系统监管体系,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例如,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某些政策就存在着只顾解决眼前矛盾而忽视其长远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如税前还贷转投资,挂账停息,政策性破产重组等政策,从国企脱困的角度来看是行之有效的,但却存在着严重的负面作用。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政策导向,难免使公众误解“原来债务是可以不用偿还的,企业的优良资产也是可以在破产前合理转出的”相应地部分企业在会计信息上做一点假也无关痛痒。与此同时,证监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甑选也并非“优中选优”,而是曾经将这种资本市场的“圈钱”行为作为国企脱困的手段。如此一些所谓的“政策和制度”难免会助长少数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信息上进行舞蔽的心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