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阶段,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新要求的现在,我组本着经济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的分析,对我国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作出粗浅的考查,再联系现实情况,引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绿色GDP。 关键词:GDP,名义GDP,实际GDP,绿色GDP,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经济福利,就业人数,就业规模,投入,产出,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既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它衡量一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①,其效应是多方面的,GDP的增长与人民物质生活得水平改善和丰富,就业情况的发展,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及政治地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然而GDP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必然原因,有偶然原因,有可持续性增长,有破坏性增长。对资源破坏性开发,对劳动力破坏性使用,都可能使GDP快速增长。GDP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这个结果只有定量意义,没有定性意义,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经济要以人为本,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关口,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的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本文采用了1978-2002年的我国国内GDP、就业和平均工资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如下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就业总人数 职工平均工资 1978 3624.1 40152 615 1979 4038.2 41024 668 1980 4517.8 42361 762 1981 4862.4 43725 772 1982 5294.7 45295 798 1983 5934.5 46436 826 1984 7171 48197 974 1985 8964.4 49873 1148 1986 10202.2 51282 1329 1987 11962.5 52783 1459 1988 14928.3 54334 1747 1989 16909.2 55329 1935 1990 18547.9 64749 2140 1991 21617.8 65491 2340 1992 26638.1 66152 2711 1993 34634.4 66808 3371 1994 46759.4 67455 4538 1995 58478.1 68065 5500 1996 67884.6 68950 6210 1997 74462.6 69820 6470 1998 78345.2 70637 7479 1999 82067.5 71394 8346 2000 89468.1 72085 9371 2001 97314.8 73025 10870 2002 104790.6 73740 12422 变量设定:Y:GDP值 :全国就业总人数 :全国的职工平均工资 1模型的设定 (1)初始模型: 最小二乘回归:
(2)变换模型为对数模型: 用最小二乘法回归:
lnY=-11.76329+1.338849ln+0.899991ln+ Se: (2.386913) (0.253883) (0.053772) t= -4.928243 5.273493 16.73724 =0.995761 =0.995375 F=2583.852 d=0.654905 可以看出:对数模型的拟合程度更好,具体分析对数模型拟合结果: 和都很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F值很大,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在假定95%的把握程度下,即在=0.05的条件下,进行t检验: 假定 :=0 : 查表得,(22)=2.074,检验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所以拒绝,接受,认为就业总人数对GDP的影响显著。 同理,参数β的t检验显著,认为职工平均工资对GDP的影响显著。 综上所述,模型的效果比较理想. 从模型可以看出:在职工平均工资不变时,全国就业总人数变化1%,GDP平均变动1.34%;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不变时,职工平均工资变化1%,GDP平均变动0.8999%。 这说明了职工平均工资和全国就业总人数对GDP的影响显著,从图上也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曲线和实际值拟合得很好。
2、模型的检验: ⑴多重共线检验:
虽然从相关系数看,就业总人数和职工平均工资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从变量显著性和方程显著性的综合判断来看,因为t统计量很显著,值接近1,F统计量很大;且从上图看,可以基本认为不存在共线性。 ⑵异方差检验: 样本数据为时间数据,采用ARCH检验异方差得:
在=0.05时,自由度P=3时,查(3)=7.81, Obs*R-squared=5.580167<(3)=7.81,所以不存在异方差 从接下来的WHITE检验,也可以证明,检验如下:
在=0.05时,自由度n=4时,查(4)=9.48773, Obs*R-squared=8.743757<(4)=9.48773,所以不存在异方差 ⑶自相关检验: ①图形法:
从残差图,可以基本判断存在自相关性 ②用DW检验自相关性: d=0.654905 =1.206 =1.55 n=25 k=2 因为DW小于,所以认为表明存在一阶正自相关,且正相关的程度随d向0靠近而增强。 3模型的修正(自相关性的修正): ⑴采用迭代法修正:
在进行迭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迭代的次数的增加,DW的值不稳定,当迭代第十一次的时候,尽管修正了异方差,但由于次数太多,所以认为修正的模型不是很有效。 ⑵考虑到GDP要受到过去就业总人数和过去职工平均工资的影响,所以采用库伊克模型来进一步修正。 假设原模型为: 暂不考虑职工平均工资,采用工具变量法拟合模型,如下: +
㏑=-46.79139+0.020287㏑+0.688266 ㏑+4.499711㏑+ Se: (2.386913) (0.253883) (0.053772) t= -4.928243 5.273493 16.73724 =0.995761 =0.995375 F=2583.852 d=0.654905 假设库克模型为:
库克模型:㏑=-2.76411+0.331543㏑+0.925602㏑+ Se: (3.753285) (0.396152) (0.063976) t= -4.928243 5.273493 16.73724 =0.995761 =0.995375 F=2583.852 d=0.654905 通过计算得α=-37.153,=0.331543 所以原模型为:㏑=-37.153+0.331543㏑+ 模型解释:从模型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二十五年中,就业人数每增加1%,可使GDP平均增长0.33%,人均收入每提高1%,可使GDP平均增长0.48%。
②模型的检验 H检验: = 计算得:因为根号下为负,所以H检验失效,模型效果较好。 (3) 不考虑就业总人数,采用工具变量法拟合模型 假设原模型为: ①:+
㏑Y=1.147546+1.974327㏑+-0.536865㏑+ -0.308165㏑+ Se: (0.275007) (0.532105) (0.898075) (0.542939) t= -4.928243 5.273493 16.73724 =0.995761 =0.995375 F=2583.852 d =0.654905 库伊克模型:
库克模型:㏑=-0.670024+0.4706040㏑+0.568427㏑+ Se: (0.141959) (0.100439) (0.087086) t= 4.719843 4.739594 6.527196 =0.997041 =0.996712 F=3032.56 d=1.608249 通过计算得=-1.552553, =0.476040 所以原模型为:㏑=-1.552553+0.476040㏑ 滞后模型的检验: 德宾H检验:= 计算得:因为根号下为负,所以H检验失效,模型效果较好。
三、模型经济意义的解释 1所用模型:㏑=-37.153+0.331543㏑+ ㏑=-1.552553+0.476040㏑ 经济解释:就业人数对GDP的影响,主要从投资方面,就业人数的增加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投入的增加,规模与投入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而GDP是衡量社会最终总产出的经济量,因此投资的增加引起的就业人数的增加必然要反映在GDP的增长之中。 人民生活水平对GDP的影响,主要从消费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增加人民的消费,构成GDP的部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消费(不包括政府消费)②,而且消费会产生消费乘数③,其对GDP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经济结论:由此可见,人力与资源的大量投入,通过扩大投入来扩大产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手段。我国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确实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刺激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四、理论的扩充 GDP的增长可以分解为两方面的作用:经济生产了更多物品与劳务;社会以更高的价格销售物品与劳务。因此有名义GDP与实际GDP④之分。名义GDP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实际GDP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消除了物价水平的变动对GDP的影响,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因此,实际GDP是比名义GDP衡量经济福利更好的指标。 模型中引用的GDP是名义GDP,还包括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带来的表面上的经济增长。如果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小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则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是通货膨胀严重的不良发展,名义GDP在衡量经济福利上失去作用。我们在引用数据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即中国经济发展呈良性发展,通货膨胀率⑤较低,可以认为名义GDP在评价人民生活水平即经济福利时,没有失效。 五、模型的现实意义 模型通过研究就业人数对GDP的影响,可以反过来通过GDP的变化来预测中国就业规模的变化。其理论依据是:就业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中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方面。一般地说,经济复苏和繁荣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并进而导致市场消费增加,物价水平上扬;反之,经济衰退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和减少居民收入并进而导致消费需求减少和通货紧缩。目前中国的就业情况很紧张,许多大学生找工作都成了困难,中国市场消耗不了中国充足的劳动力,这种预测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参考,也可以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参考,是选择进入社会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亦或是自己创业。当然这一预测只限于以后的几年,因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模式是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理论的适用都有特定的时期和状态,何况是模型,如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候,经济的增长就不一定带来就业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多的反映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但是这种思想是可以沿用的。 模型肯定和衡量了人民生活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九八年实行一系列政策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依据。反过来,我们还可以通过GDP的变化来考察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经济福利的变化。 模型还表明通过扩大投入来扩大产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联系有关资料: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也增长了40多倍。固定资产投资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投资高达5亿元。去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可见,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虽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曾为我们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我国的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到二0二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不成问题,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⑥,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提上日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增长的本来目的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近期看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长远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议强调,发展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随着新的发展观的确立,绿色GDP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并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并且只记录了看得见、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则视而不见。 他认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经济和社会呼唤绿色GDP,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党政官员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但目前,实行绿色GDP面临现实的技术挑战。主要有两大难题:一个是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比如,工业污染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显现的,再比如,物种的灭绝也很难把它归结为哪一项经济活动。另外一个难题是资源环境如何定价。 实行绿色GDP虽存在许多难题,但并非不可跨越。其重要解决思路和前提是资源、环境的产权明晰,有了产权就会有市场交易,定价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从粗放型开始转向经济与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相应的提出了绿色GDP的衡量,虽然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前路光明。 附注:①GDP既衡量总支出又衡量总收入是因为,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②GDP=C+I+G+NX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NX:净出口) ③消费乘数=1/(1-b) (b:边际消费倾向) [补充:乘数原理:自主支出的改变能带来均衡国民收入成倍数的变化,其变化倍数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 ④实际GDP=∑Qi*P0i (Qi:某物品或劳务的当期产出 P0i:某物品或劳务的基期价格 i=1,2,……) [补充: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 ⑤通货膨胀率小于2﹪,认为无通胀,在2﹪与5﹪之间称为爬行的通胀,5﹪与10﹪之间为温和的通胀,10﹪与50﹪之间为两位数通胀,50﹪与100﹪之间为奔腾的通胀,大于100为恶性通胀。 ⑥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结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 ⑦绿色GDP即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GDP。 参考书目:《经济学原理》第二版 曼昆著 《西方经济学原理》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计量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1992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