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访问的方式对云浮市南盛镇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比较全面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南盛镇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影响,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从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南盛镇 农民素质 建议 1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 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治本之策。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民不仅要有生存能力,更要有自我发展能力。只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才有后劲。 在学校老师项目课题的带领下,我们云浮市南盛镇新农村建设调查项目组师生共20人,对云浮市南盛镇的15个行政村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农户问卷以及镇、村的统计表格。此次调查覆盖了南盛镇共获得农户有效调查问卷195份以及15个行政村和南盛镇的总体情况材料。本次调查的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虽然调查的样本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各地区的样本数量较小,但是与典型的调查方法相结合,此次调查仍然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当前云浮市南盛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农民的素质总体情况。 1.2 南盛镇的调查情况 南盛镇位于云浮市云安县南部,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6.7万亩,耕地面积1.6万亩,辖1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 4.36亿元,工业总产值0.76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0.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27元。 近年来,南盛镇通过走“产、学、研”的路子,致力优化做强柑桔这个主导产业。先后与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确保了南盛柑桔的高产、优质、健康。目前,全镇柑桔种植面积达10.3万亩,是广东省镇级沙溏桔最大的主产区,并拥有“广东省一乡一品项目区”、“广东省柑桔专业镇”、“广东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省级重点示范点”等多个“名片”。在2006年,南盛柑桔实现了产销两旺,产量5.7万吨,销售收入2.3亿元。同时,南盛柑桔还获得了“广东省消费者最信赖水果行业十大质量品牌”的称号。柑桔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镇农民奔康致富,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 云浮市南盛镇农民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南盛镇农民的文化水平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该村样本的农户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呈正态分布,其中接受过小学和初中的人数占样本数的70.32%,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样本数的11.40%。如下表1所示:
表1 该镇样本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 学历 学龄前儿童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及大学以上 样本数 95 104 349 416 88 36 所占的百分比(%) 8.73 9.56 32.08 38.24 8.09 3.31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上表表明,该镇的人口的文化水平大多数处于义务教育水平,其分布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基本相符,但其高学历的比例人数偏少,目前南盛镇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与沿海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沿海地区大专以上学历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 ,40% 的青年农民有中专、高中学历。
表2 样本农户孩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类型 教育条件差 教师素质低 教育费用高 其他 样本数 77 76 7 35 所占的百分比(%) 39.49 38.97 3.59 17.95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南盛镇农民普遍认为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条件差、教师素质低、教育费用高等几个方面,其中教育条件差和教师素质低是两大主要问题,分别占了39.49%和38.97%,教育费用高只占了3.59%,这说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其他问题包括食物差、身体素质差等等,这些是影响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占了17.95%。 2.2 农业技术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南盛镇农民主要依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
表3 样本农户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途径 村民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途径 专家传授 自觉获得 培训机构 其他 样本数 34 126 10 25 所占的百分比(%) 17.44 64.62 5.13 12.82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上表表明,南盛镇农民获得柑橘种植技术64.62%是通过自觉获得,也就是长辈们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的,近年来,南盛镇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越来越多的民工在上岗前要接受培训,但是农民工的总体素质依然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转移劳动力只能从事苦、脏、累活,且收入较低,转移缺乏长期性,也成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 2.3 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更需关注 新农村新型农民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南盛镇样本农户柑橘主要的销售渠道是自行出售,所谓自行出售,其实质是柑橘收获季节时大量的果贩来到当地进行收购,而村民自己选择果贩出售自己的柑橘,这一部分就占了所调查样本农户的74.36%,村或镇统一收购和专业合作组织收购分别只占了17.95%和7.69%,这可以说明南盛镇当前的农民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不高。
表4 该镇样本农户经营管理素质调查 样本数 所占的百分比(%) 1. 柑橘销售主要渠道 村或镇统一收购 35 17.95 专业合作组织收购 15 7.69 自行出售 145 74.36 2. 是否参加了经济合作组织 是 38 19.49 否 157 80.51 3. 加入组织是否给你带来好处 是 12 31.58 否 26 68.42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2.4 农民对培训重要性认识需进一步强化 表5可以反映出,该镇样本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技能接受培训的次数不多,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占了66.67%,而参加技能培训一次、两次的分别占了5.13%和12.31%,参加培训在三次以上的只占了15.90%。 农户对培训的需求也体现了当前农户最迫切需要的技术,在调查的154户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户当中,希望参加柑橘种植技术培训的农户占了75.32%,可见当前南盛镇农户对柑橘种植技术的需求是非常大;希望得到维修技能培训的占了14.94%,他们认为有一技之长可以到外面打工谋生,比留在农村能赚更多的钱,生活水平会有所提高;希望得到电脑技能培训和法律常识培训的都只有1.30%的农户。 表5 该镇样本农户培训情况调查 样本数 所占的百分比(%) 1. 家庭的主要劳动技能接受培训次数 从未 130 66.67 一次 10 5.13 两次 24 12.31 三次以上 31 15.90 2. 是否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愿意 154 78.97 不愿意 41 21.03 3. 希望参加培训的内容 维修技能 23 14.94 种植技术 116 75.32 柑橘营销 11 7.14 法律常识 2 1.30 电脑技能培训 2 1.30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3 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影响 3.1 农民素质对农民收人、农民就业的影响 农民收入的水平和结构与其自身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农民素质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素质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从收入结构看,南盛镇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减少, 据统计,2004 年为18.8% ,2005 年为16.7%,2006年为16.4%,而第一产业却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与当地近几年大力发展柑橘业有关系。素质较高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择业范围大,来自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就多。而素质较差的农民此项收入就少。受收入结构的影响,从农民收入水平来看也呈类似情况,素质高的农民收入水平就高,素质低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表6 2004~2006年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结构 单位:元、% 年份 家庭经营收入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绝对数 百分比 绝对数 百分比 2004 5623 4569 81.2 1054 18.8 2005 6857 5711 83.3 1146 16.7 2006 7751 6313 83.6 1238 16.4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3.2 农民素质不高对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的影响 3.2.1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的进步 劳动者素质低,不仅会降低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使农业生产处在劳动密集型的框架结构中,妨碍了农业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实用技术及时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这些都迫切需要提高农民及科技工作者的素质。 3.2.2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素质低,导致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加之,思想观念陈旧和心理素质脆弱,农民不敢或不轻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应用。 3.3 导致农业产业化推进缓慢 农民市场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根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农业产业化呼唤着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然而,农民因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经营知识和经营本领,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致使农业仍然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运转。 3.4 减缓农村民主管理进程的推进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也是在政治文明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发动和依靠农民,共同管理农村内部事务,维护村内秩序。政治文明建设与农民的文明素质紧密相关。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是否能真正落实,取决于农民的权利意识以及正确行使权利和维护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取决于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公民意识。由于农民素质不高,民主权利意识淡薄,许多农民对村委会直选这项最能体现自己政治权利的活动漠不关心,认为村委会选举是“上面定调调,下面画圈圈”的假选举,对选举持无所谓的态。这样,就不能选出能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好村官。 表7 该镇样本农户民主管理素质调查 样本数 所占的百分比(%) 1. 是否关注村务公开 是 106 54.36 否 89 45.64 2. 是否实行村务公开 是 99 50.77 否 96 49.23 3. 否实行一事一议 是 89 45.64 否 106 54.36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下属15个村195户调查样本调查数据。 4 提高该镇农民素质的思考与建议 4.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基础 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并逐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全力解决缺乏办学经费,拖欠中小学教师员工工资,农民学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南盛镇的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增设一些能够适应南盛镇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如柑橘种植技术等。 4.2 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必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真正把发展农业的重点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的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南盛镇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因此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全面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4.3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针对农村农民素质的现状,为提高农民素质有赖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采取措施从人、财、物各方面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重。同时更充分发挥各级科技局、科协、共青团、妇联、农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强化“一技一训” 、“一业一训” ,农闲系统培训、农忙急用培训,平时科技下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4 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渠道 当地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突出高等院校的特色,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创新提高农民素质的新模式。通过教育和培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渗透到广大农民身上,不断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的有效合作,整合各方面优势,形成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创新、研发、推广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科技、文化下乡,形成教学、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4.5 进城乡经济融合与交流,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农业人口改变自身陈旧观念和城市现代价值观念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农村人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朝着现代文明转变,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这种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最好的农民素质教育形式之一。 4.6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南盛镇农村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点解决农民群众大病就医难问题,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4.7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地方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应投入图书、表演器材、设备、场地建设等硬件设施。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镇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要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2):48–55. [2] 戴田.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以衡阳农民为个案[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88–91. [3] 李剑富 曾卫明 郭金丰.农民素质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考察[J].农村经济,2005,(1):116–119. [4] 董武全.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山西:《经济师》,2007,(9):71–72. [5] 刘涛,刘永超,王祥峰,等.山东农民素质状况与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J].山东:山东农业科学,2007,(4):133–134. [6] 李剑富,徐峰,郭金丰,等.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 促进农民素质大提高[J].农业经济,2005,(10):50–52. [7] 邵彩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J].湖北:《当代经济》,2007,(5):66–67. [8] 李建辉,梁建奔.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南方农村,2006,(4):53–55. [9] 王欣欣.新农村重在提高农民素质[J].上海农村经济,2007,(2):21–23. [10] 张玉龙,于长志,马传普,等.辽宁农民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辽宁沈阳:《高等农业教育》,2006,(12):3–8. [11] 刘涛.山东省农民素质状况调查及农民培训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12] 董景广.天津市现代农民素质培养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13] 张永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14] 陈庆立.论提高中国农民素质[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15] 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6] 姚献华,丁文恩.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7)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200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8] 施元忠,张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J].农业经济,2007,(4):53–54 [19] 云浮市南盛镇政府相关数据资料
The Research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Farmers on the Town of Nansheng,Yunfu City Chen Jie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