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四、广西蔗糖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西蔗糖既有国际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主要有:
(一)广西蔗糖生产成本过高
主要原因是: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粗放,在广西现有80.2万公顷甘蔗种植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大约12万公顷左右,仅占种植面积的14.9%(发达国家为50 %以上)。约有23万公顷甘蔗面积是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和25℃以上山地和远离糖厂等非优势区域,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抗旱能力差。由于甘蔗立地条件差,经营粗放,造成甘蔗单产水平偏低,平均每公顷产量只有60多吨,与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国家每公顷产原料蔗90吨相比差距很大。
2.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广西平均每户种蔗只有0.27公顷。与泰国每个农户种蔗50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场种蔗74公顷,相去甚远。广西机耕深松面积仅占甘蔗种植面积25%,机械收获为零。而巴西,古巴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0%。广西甘蔗仅人工收获一项费用支出就占种植成本的25%。良种繁育滞后,广西所种当家甘蔗品种绝大多数为台糖系列,自育优良品种少,品种更新换代慢,蔗糖份、产糖率低。我国甘蔗平均蔗糖份为13.1%、产精率为10.5%,广西蔗糖份为13.8%,产糖率为11.3%,略高于全国水平,比澳大利亚平均蔗糖份15.4%,产糖率13.6%低。
3.盲目扩种效益下降。近几年来,由于出现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找不到出路,看到种植甘蔗有糖厂做依托,产品不愁销,农民有收益,种蔗比种其他作物好,加上种蔗有税收,政府鼓励发展种植甘蔗,一些不大适宜种植甘蔗的地方,也种起了甘蔗,出现盲目扩种现象。据统计2002/2003年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创历史记录达64.6万公顷,产原料蔗5170力吨,产糖562万吨,其结果是面积产量上去了,效益却下来了。(注4)由于生产量超过了销费量的承载能力,糖多了,糖价就下来了。2003年广西蔗糖平均价格大约在2300元/吨左右,比前2年的2600—2700元/吨,降低30—400元/吨。糖厂为了降低成本只能降低原料蔗的收购价格,2002/2003年榨季原料蔗平均收购价为165元/吨,比2001/2002年榨季的230元/吨,每吨降低65元,降了30%。育目扩种,就农户而言,种一亩甘蔗亩产4.5吨,产值742.5元,成本投入(包括人工)需700元,所赚不多。就糖厂而言,每生产1吨糖,产值2300元,原料蔗成本1500元,加上加工生产成本和管理销售成本,已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损。育目扩种真是得不偿失。
4.制糖企业区域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企业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产品结构雷同重复,造成蔗糖产业链过短,产品成本高,总体效益不好。广西现有制糖企业96家,其中61家为贵糖,南糖等15家糖业企业集团公司所控制,其余35家为中小制糖企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效益不高。
5.制糖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管理费、营销费等费用过高。广西日榨3000吨规模糖厂企业约需1000人管理,而发达制糖国家只需要100人管理。广西制糖企业吨糖平均管理费为220元,营销费为48.88元,均高于发达国家制糖企业水平。
(二)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据调查,广西的蔗糖种类主要有白糖、黄糖、红糖、红片糖、红砂糖、赤砂糖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曾是广西蔗糖出口的鼎盛时期,出口蔗糖以白糖为主。而上世纪末国际蔗糖大有“白改绿”之风日渐盛行,广西白糖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广西出口蔗糖类主要还是白糖,且只有单一的白糖,主要外销日本。
(三)广西蔗糖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广西大多蔗糖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外贸人才,而广西区内几家从事蔗糖代理出口的公司也基本是业务多年不变。人才和市场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脱节,信息滞后,产品总是对不上路,大大的制约了广西蔗糖的自营出口。
五、提高广西蔗糖出口水平的对策
广西要想在蔗糖上面做大力度,不仅仅依靠当地老百姓的努力还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加强政府对糖业的扶持力度
世界各国为了保持本国的食糖平衡、价格稳定及供应安全,均以国际市场为蓄水池,通过各种糖业保护机制,把供求的变动因素都转嫁给国际市场。全球1.4亿吨食糖市场规模中,供求的变量实际集中在3900万吨的世界食糖贸易量上,导致世界食糖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极不具代表性。鉴于糖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强政府对糖业的扶持力度是必要的。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方向。明确财政支持重点,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投入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支持建立健全蔗糖业科技支撑体系,普及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增加科研投入,重点支持甘蔗育种和技术创新,支持甘蔗良种繁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甘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要进一步加强蔗糖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蔗糖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在自治区本级技术研究和开发经费中加大对蔗糖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蔗糖业发展需求,针对制约广西蔗糖业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二是充分发挥蔗糖技改资金作用,发展蔗糖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率。要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重点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制糖业是广西的重点排污行业,要结合技术改造创新引进先进生产工艺、装备,把工作重点放在综合利用、环保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标。三是加大财政对蔗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甘蔗产量和生产效率。结合财政部开展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政策,加大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利用蔗区现有的水库、河流等水源条件,建设提水、引水工程,开挖疏竣和衬砌渠道,推广管道输水、移动喷灌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蔗区治旱能力。四是加大对蔗农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在蔗区推广机械化耕地等作业。蔗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甘蔗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采用机械化作业,不但可降低耕地成本,而且深耕深松能提高单产。因此,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在2008年农机补贴2400万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贴规模,促进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二)延长制糖企业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制糖成本高,是制糖企业效益低下的主要问题。影响制糖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有二个:一是原料蔗成本高。长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