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究实践
“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究实践 ——谈“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一、问题提出 新世纪的到来将给人类带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爆炸式的增长。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估计: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80年代约为每三年增加一倍,近30年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所获得的总量已等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触目惊心的现实提醒人们,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并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而忽略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研究背景 背景之一: 1990年至今,在陕西、山西、北京等地区的部份小学和初中开展了JIP的实验研究,中学JI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十年来,JIP实验进行了两轮,在初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JIP实验对于学科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在“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指导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加学习全过程并逐步贯彻“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坚决体现“主体—创新—实践—发展”的主题词。 背景之二: 自从97年9月开始,山西、江西、天津率先使用了新教材进行试教改革实验,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便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强调突出创新意识(第一次提出)。 3、教材鼓励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 4、加强了实验。 5、开设“研究性学习”新课程。 6、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 从以上两个背景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教改还是JIP实验,都已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首要问题,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就不能发生。叶澜教授曾更深刻的讲过:“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并且是教学的资源”。 三、理论构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从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2、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再是教师传递的,学生通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来获取与建构知识。 3、注意真实任务的完成。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景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针对高中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方面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兴趣,学业成就,以及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等)情况,以及物理教学的三大特殊性即: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物理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采取对学生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次的学科教学的方法,促使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发展方向是不尽相同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物理学科的学习方面都能够较好的发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四、“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五、“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程序及实施 1、提出问题:知识向创新的转化是以问题为中介的。在创新教育看来,问题是指知识本身的内在矛盾,即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不足之处。只有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会真正启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最常用、有效的方法如设计实验、直观教具、挂图、物理故事、生活实例、多媒体技术等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变“苦学”为“乐学”。 2、科学猜想:孔丘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通过猜想、讨论、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能力。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检验。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得出结论。 3、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此阶段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的探索真理的途径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技能,并非只是为了验证一条规律或发现一则已被证实的理论。常用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实验、讨论、设计、推导等方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物理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4、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将实验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华。将结论指导实践、重在发展,它不仅在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主要是为了培养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努力向深层次发展,把学生的情感发展推向高潮。 六、“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七、“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2、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必须注意两点:①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②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5利用本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宜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便实现高质量的课堂研讨,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相对论公司”
下一篇
:
重心位置与物体平衡的关系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建构
学生
主体
培养
创新
能力
探究
实践
2010-07-26 17:57:12【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