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铜合金螺旋桨的修复做一经验归纳,并专题对螺旋桨的损坏形式、材料化学和力学性能、焊接特性、各种缺陷的修理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铜合金螺旋桨的焊接特性
(1.1)热胀冷缩性大。铜合金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碳钢约大50%,由液态变为固态收缩率大,变形大,焊后在刚性较强区会产生较大的焊拉应力。
(1.2)高温机械性能差。铜合金在高温下的强度和缩性都明显下降,在焊接区和加热区易形成裂纹或断裂。
(1.3)焊缝金属易产生气孔。铜在液态时能熔解大量的氢气,但在冷却和凝固过程中熔解度大大降低,而铜的导热系数高,散热极快,焊缝的结晶速度也很快,因此过剩的氢气来不及逸出,就在焊缝未熔合聚集后形成气孔。因此铜合金螺旋桨补焊时,用预热和焊后保温缓冷的工艺措施,以降低焊缝金属冷却速度,有利于气体逸出,减少气孔。焊补区焊前要把水分、油污清理干净,减少氢的来源。选用TIG焊或MIG焊也能有效减少焊缝产生气孔。
(1.4)焊缝难熔合,难焊透,难成型。由于铜合金的导热系数大,比碳钢大7~11倍以上,焊接时的热量从加热区迅速传导出来,特别在桨叶厚度大的区域,热传导更快,使补焊区域难以达到熔化温度;另一方面,铜在熔化时表面张力小,流动性强,比钢大1~1.5倍,熔池铜液很容易流失。因此,铜合金螺旋桨补焊时宜采用大能量,高能束的焊接方法(MIG)焊,焊前需要预热,并适宜于平焊的地方施焊。
(1.5)焊缝及热影响区容易产生裂纹。铜合金的焊缝金属在凝固时容易形成粗大的树枝状结晶,而铜合金的杂质与氧化铜生成的低熔点共晶体易分布在晶界上,这样就削弱了铜在高温时的晶间结合力。而铜合金的膨胀系数大,热影响区也较大,焊缝金属冷却时产生较大的收缩力,极易使焊缝及热影响区产生裂纹,因此铜合金螺旋桨在补焊时,要采用锤击焊缝金属的工艺措施,以释放部分焊接残余应力,减少裂纹,焊后要手石棉布覆盖焊缝,保温缓冷,这样也可以避免产生裂纹。
(1.6)焊接接头性能降低,铜合金在焊接时,其合金元素会烧损、氧化和挥发,使合金元素含量降(如锰黄铜中锌的蒸发),从而使接头的耐腐蚀性能和强度、塑性降低;另外铜合金对应力腐蚀很敏感,焊后必须作消除应力的处理。制造铜螺旋桨的合金,随其合金成分的不同其导热系数大于铝青铜,且含大量锌,所以焊接性比较差,而铝青铜焊接性较好。
2 铜合金螺旋桨通常采用的修理方法
(2.1)冷态或热态的弯曲矫正修理。
因碰撞物体而使桨叶导边或叶梢弯曲、卷边,可采用冷态或热态矫正法修理。矫正前,要弄清所修理的螺旋桨的材质,即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矫正时做到心中有数。
冷态矫正法。此法适手于桨叶边缘弯曲变形较小、折角在20°以内,弯曲部位厚度在15~20mm内的铜质螺旋桨,矫正时用的手锤应是铝质锤或铜质锤。
热态矫正法。若桨叶出现卷边、桨叶弯曲变形较大、弯曲部位厚度大于20mm,则采用热态矫正法。加热时,应在弯曲部位处及其周围面积较大处,采用丙烷火焰喷射等方法将修理部位加热至500~850℃然后施以动载或静载矫正之,当温度降下来后,不可再进行锤击,免得敲坏桨叶,热态矫正部位需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应力。
(2.2)裂纹或麻点腐蚀缺陷的修理
裂纹修理前,应弄清桨叶裂纹是否在允许修理范围之内。一般有大于0.7R的桨叶部分上的裂纹可以修理。在0.4~0.7R之间的桨叶部分,长度不超过该叶宽1/4的裂纹可以修。直径小于或等于2m的桨叶根部短小裂纹,长度不超过该处叶宽1/8的裂纹可以修。直径小于或等于1.2m的桨毂上的短小裂纹可以修。除此之外,桨叶有严重裂纹,只能将该桨叶换新。
裂纹修理方法:先用磁粉探出裂纹的终点,用电钻在裂纹的终止点处钻出直径6~8mm的止裂孔,然后用磨砂机或铲凿将裂纹处开坡口,预热后补焊。多层焊时,每焊一层,应用小锤锤击一次,消除内应力。每一层都要清洁,免得夹渣,并注意焊透,焊完磨光即可。
(2.3)断块接补的方法。
螺旋桨有严重裂纹以致引起断叶应进行换新。对于螺旋桨使用时间较长或多次经焊补修理,材料性能已发生变化(易产生脆化与裂纹)、再经修理难以保证质量时,则应考虑更换螺旋桨。但接补长度不可超过叶片长度的1/3(最长不得超过400mm),接缝处的最大厚度不宜超过50mm,补块的材料及性能应力求与原材料相同或更好。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前提下,为减少焊接工作量、节省焊接材料和工作时间以及减少焊接变形,根据不同的断面厚度采用不同的坡口型式和不同的坡口尺寸。(见表一)
表一 坡口型式及加工主要尺寸 单位:mm
待修叶片处厚度
坡口 型式
坡口角度
正面坡口槽深
坡口槽底圆弧
留 根
装配 间隙
反面扣槽深度
δ≥25
双面 U型
60°±5°
δ/2 + 4
R10 ~R12
1 ~ 2
0 ~ 2
>δ/ 2
δ<25
双面 V型
80°-85°
δ/2 + 2
R4 ~ R5
边缘较 薄处
单面 V型
-------
0 ~ 1
坡口加工好后,对坡口和距坡口100mm范围内的部位作着色探伤,将缺陷予以消除。由于铜合金热胀余数和收缩率较大,所以很容易使定位焊缝在预热处理或焊接过程中开裂,如不铲除将影响焊接质量,根据这一特点,断开接补的接缝不采用定位焊,经常采用胎架或焊连接板固定。把螺旋桨用临时胎架固紧后,检查叶片螺距角是否在加工余量范围内,新旧叶片分别用固定码定位,采用适当的预变形措施,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在叶片焊缝两端各焊引弧板一件,防止焊接过程产生裂纹,提高焊缝质量。断块焊接时,通常采用分段退焊措施,并在分段退焊时,采用多层焊。
焊前,对焊接区及其周围用烘枪(以天燃气为燃料)进行预热。清洁坡口两面部位的油污、水分、氧化物等杂质。焊接时,每焊完一层均需进行均匀锤击,以减少焊接应力。每焊完一道后,严格清除焊渣、杂物,每叶叶片上单面焊缝原则上连续施焊,中途不间断。焊完后用石棉布覆盖4~6层,待其缓冷至室温,拆除胎架,测量正面焊接后变形量,以此作为反面焊接时反变形矫正的依据。同时对桨叶进行调整,使反面焊缝调至平焊位置,反面焊接前,用碳弧气刨和砂轮机等方法作反面扣槽、清根,开出所需坡口。对所开好的坡口进行着色探伤,消除缺陷,保证没有裂纹和夹渣等缺陷。按正面焊接前的相同方法固定螺旋桨及各叶片,根据各叶片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地采取适当的反变形措施,使各叶片焊完后处于加工余量范围内,然后预热,按正面的焊接工艺要求完成焊接,再对各叶片的焊缝及热影区域进行局部加温回火,消除焊接应力,用石棉布覆盖4~6层,待其缓冷至室温。
为减少劳动强度,缩短周期,对叶片表面及边缘部位用碳弧气刨作预加工,再进行人工打磨修正,恢复几何尺寸,并对各叶片焊缝及热影响区域作完整着色探伤,直到其检查结果未发现裂纹、气孔、未熔合等缺陷,质量才符合要求。
3 焊接方法
根据铜合金螺旋桨材料本身的特点,常用的焊接方法有气焊、钨极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3种,特别是钨极氩弧焊用得较多,该方法在生产率、劳动强度、焊接质量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优势。
(3.1)气焊。火焰温度比电弧焊低,可减少锌的蒸发;易生成气孔、焊接性能差。适用于桨叶的叶尖或导边的补焊及矫正,用于小于30mm的表面缺陷修补效果尚佳。
(3.2)钨极氩气保护电弧焊。具有独特的焊补优势,适用于焊补边缘缺陷、腐蚀面堆焊、裂纹修补和厚度不大于10mm的板块对接焊。
(3.3)熔化极氩气保护电弧焊。适用于大面积腐蚀点的堆焊和大焊缝的焊补,特别适宜厚度〉10mm的板块对接焊,因其焊接效果较好,焊接成型好,焊区变形比TIG小而广泛应用。
4 螺旋桨补焊过程中的预热和焊后热处理问题
合金类型
预热温度(℃)
矫正温度(℃)
焊后退火温度(℃)
Cu 1
150~250
600~800
350~500
Cu 2
550~780
350~550
Cu 3
50~150
700~950
500~650
Cu 4
100~150
700~850
450~600
由于铜合金焊接后在海水中使用,具有产生应力腐蚀裂纹的倾向,为防止热影响区速度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脆性组织的出现,在螺旋桨补焊过程中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是减少和消除残余应力的重要步骤,避免由于焊接应力而引起的螺旋桨在使用过程中断裂,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制定了预热、焊后热处理、矫正规范。(见表二和表三)
表二 预热、矫正和焊后退火温度
表三 均温时间
消除应力
Cu 1、Cu 2 合金
Cu 3、Cu 4 合金
温度(℃)
h / 25 mm
最长总小时数
350
5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