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如何使甲、乙、丙装置处于不同的光照环境中? 学生讨论,可将烧杯涂黑;可在烧杯外用不透明的纸罩起来(上留一通气孔);其余两装置可用10瓦、100瓦的电灯照明;均用同样的灯光照明, 用不透明纸罩住(注意通气)用针扎数量不等的孔以漏进不同的光。 ⑤学生达成一致后,在课堂上分若干小组完成相应的实验装置。 观察与记录: 五天后观察三种装置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并记录和进行原因分析。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丙 萌 发 情 况 原 因 分 析 (4)结论:实验结果与假设 (一致或不一致),说明光照对种子的萌发 。 (5)应用: 1.本次探究实验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实验思想?如何体现? 2.对提高种子的出芽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模式Ⅰ是小课题探究的基本模式,科学中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科学的概念、定律、原理等,都可以通过此模式来获得,以假设及其验证为主要内容的模式Ⅱ,由于要求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思维特点不尽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大,推理和判断能力增强,初三学生较初一、初二学生更善于主动思考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因此模式Ⅱ开展以初三为主,而初一、初二主要应按模式Ⅰ来进行设计。 小课题探究教学策略 1.增加对比小实验,加强小课题探究 如在科学中常见的酸一节SO42-鉴定中,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 白色沉淀,学生对为什么要加入稀硝酸理解不够深刻,我们可设计对比小实验,在Na2CO3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现象后再滴加稀硝酸,观察对比现象,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科学的抽象,从而得出SO42-鉴定方法,并深刻理解。同样在Cl-鉴定中,我们也可设计对比小实验Na2CO3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然后滴加稀硝酸观察对比现象。 2.补充演示小实验,使学生养成小课题探究习惯 如在科学第5册铁的性质教学中,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教材没有实验,学生死记结论,很容易遗忘,该化学方程式经常出现错误。因此,我们设计了小实验:证明生成的是氯化铁,而不是FeCl2(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已学过的知识证明生成的是FeCl3 还是FeCl2 。学生经讨论得出:可观察颜色,也可用NaOH溶液等)。加热硬质玻璃管内铁丝1分钟左右,然后把注射器中的氯气注入硬质玻璃管,即可观察到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铁丝保持红热,并生成棕色的烟,双球U形管内的出现红褐色沉淀,结论就很清楚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