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2收集装置的选择上,同学们同样通过回忆氧气的两套收集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水法(如下图),再根据两套装置收集气体的原理:向上排空气法(图3)适用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水法(图4)适用于难溶于水的 气体,最后对照CO2气体的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且微溶于水,所以只能选着图3收集装置。 学生通过知识的类比,达到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 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迁移把握得更游刃有余。 程序四:诱导与迁移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整理信息、动手操作和分析讨论,经历了从理论到实际、由实际再上升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对所运用的知识和要探究的目标有了较为详实而具体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是零乱的、分散的,教师应启发和诱导学生将各种结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他们进行思维加工,不断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并使之迁移和发展,逐渐将过程中获得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于更深层次的探究目标。 例如:一些优秀的学生会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如:《如何设计一款能控制气体的装置》、《探究加快石灰石与硫酸反应的方法》、《探究减慢碳酸钠与酸反应的方法》等。我针对学生提出的上述新课题,以优秀学生为主导成立若干探究小组,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利用课后或下一课时将探究进行到底。 如:某探究小组在探究设计能控制气体产生和停止的发生装置时,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以下三个装置(图5、图6、图7)的设计: 使用时先在容器的底部放碳酸钙固体,然后在分液漏斗内放入盐酸溶液,如需产生CO2气体时只要将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打开,盐酸就会流入下面的容器中,碳酸钙和盐酸就开始反应放出CO2气体。如果不需要CO2气体时,可将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关闭,待容器中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完了,气体就不再产生。 该小组的同学为使操作更加简单,他们联想到用针筒代替分液漏斗的方法,又设计出如图8的实验装置。使用时将碳酸钙固体放入试管底部,塞上橡皮塞,然后用针筒抽取一定体积的盐酸,将针筒的针尖刺入橡皮塞,需要CO2气体时只要将盐酸注入试管内即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