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免费论文元)
试论《水浒》“忠义”观 【摘 要】:《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宣扬忠义,它的忠义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反映了我国多元文化传统的影响。本文重点辩证地分析了《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观。 【关键词】:忠;义;真谛
《水浒传》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对于这书中的一些人物,最喜欢的也就是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这几个人。《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讲述英雄的传记。 《水浒传》书中共有108位英雄好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处世原则。我记得有句俗话说过“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什么意思呢?《三国》以智慧、谋略为主,看过后让人长“心”;《水浒》以劫富济贫,讲义气为主,会让人特别是年轻人有冲动的意思。《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到处杀贪官、救良民,行忠义之事。当时封建朝庭腐败,民不聊生。纵观《水浒传》中的路英雄好汉,他们反朝庭但不反赵家江山,这让我们咄咄称怪现象。就如阮小五所唱:“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由此可以看出,《水浒传》中的108位大将对皇上仍是一片忠心。下面,重点谈谈《水浒传》中宋江对忠义二字的理解。 1、《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可取这处,只有忠、义二字可取。 他的“忠心”是一种迂愚的表现。他的迂愚“忠心”,把108位英雄送进火炕。说更难听一点,简直是在为虎作怅、助纣为虐。结果他们的牺牲与努力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付出了更大的且没有任何意义、价值与作用的代价。何其愚也。如,破辽兵、擒田虎、捉王庆、逮方腊。经过一次次的冲锋陷阵,没有达到解救百姓改变社会的结果,反而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了。在当时封建社会,昏庸无道的统治者统治的社会中,要想解决生存问题,只有推翻当时的统治,改朝换代。以其“替天行道”的内涵是可以给做到。而宋江虽说为的也是人民,但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朝庭,得到的也就只有后人遗憾的惋惜。 “忠义”本来是很光荣的事,高举“忠义”大旗,大行“忠义”之事,本身就会令人敬仰。而《水浒传》中由于宋江的原因,他不懂得变通,把“忠义”二字用错了地方,从而使得“忠义”失去了自身原有的意义与内涵,使得“忠义”得到了一个适得其反的作用。无论哪朝哪代,也不管当时的统治者是好还是坏,那些受人民敬仰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老百姓作主。所以,“忠义”不应该放在统治者身上,更不应该把“忠义”放在某个人身上。因为这种“忠义”只是狭隘的“忠义”。英雄也许可能会改变历史,但英雄无法凭个人力量来创造历史。只有人民的力量才能创造历史。所以,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英雄,他们都离不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