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积分元)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摘 要] 潘先生的长蛇阵遭到冲击前进后退都没有希望,只得自己失约,先放了,随即惊慌地命令道:“你们都看着我!”甚至到连自己转头来招呼自己的队伍也不自由时也不忘对着前面人的后脑叫喊。刚刚还为妻儿失散而流泪,一寻到妻儿,又立刻为“从毁灭和危难之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庆幸,在充溢着“尿臭”和“刺鼻的油腥味”的客房里“乐哉乐哉,惚惚酌一杯”。十字旗子和徽章作为“救命的神符”重重包裹。 [关键词] 队伍 乐哉乐哉 救命神符
《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是一位小学校长。作品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又因在报上看到教育局长关于照常开学的讲话而只身返回县城,以及在战火平息后违心地欢迎得胜军阀等三个主要情节,突出描写了潘先生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灰色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潘先生是自私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首先考虑的总是他自己和家人的利益。战争刚起,虽然还没有危及到他所在的让里,但他便立即决定返回。而他此时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呢?作品中有一段很详细的描写:“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自己万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浑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恩义。何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个那个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又恨自己没有个已经成年,可以帮一帮自己的儿子。这个举动看似奉公守法,实际上是怕被列入“淘汰一下”之列。 潘先生是自私的,然而又是相当精明的。他回到县里,在首先证实了局长确有照常升学的意思,并且很是赞赏自己有主意之后所忙碌的,除了一纸照常升学的通告外,便是为自己的家产奔波。他到红十字会交了会费,并宣称愿意出借校舍作为妇女收容所,把十字旗子和徽章作为“救命的神符”。不仅如此,他的精明还表现在他要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旗子插到他家的大门上。多余的徽章呢?作品以调侃的笔调写到:“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一重保险,他们也就各个增加了一种新的勇气。但是,随着战火的迫近,他仍然觉得不保险。“没有人写过笔据,万一没有用,又向谁去说话?”于是,最终连人带物一齐塞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 潘先生虽然是一位校长,但由于他没有靠山,在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中,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所以,他具有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一有风吹草动,不是逃避,便是迎合。然而,在胆怯惊慌的生活中,他又时时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显得精神和心理的平衡。刚刚还为妻儿失散而流泪,一寻到妻儿,又立刻为“从毁灭和危难之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庆幸,甚至还很入调地招呼黄包车;在充溢着“尿臭”和“刺鼻的油腥味”的客房里,“乐哉乐哉,惚惚酌一杯”的悠闲神情,都表现了“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的性格。潘先生的这种乐观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自卑和懦弱的遗忘”,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潘先生来说,由于他的精明,他常常能够投机取巧,占得一点小便宜,而这一点小便宜在他备来,又是了不起的收获。所以,他可以常常陶醉在自我欣赏的快乐之中。从上海只身返回县城后,因为局长确实说要照常升学,并还以此作为裁员的依据,潘先生便很是赞赏自己回来的决定。参加红十字会,以及得到红十字旗子和徽章,心头便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感。正是由于潘先生善于遗忘,善于以自我满足去掩盖自己人格的丧失,才能他不断培养着自己思想性格中的奴性,使他能够随遇而安,自甘庸俗。 潘先生作为一个精明的,善于投机取巧的,察言观色的人物,他对统治阶级和军阀不是没有一点认识的,即使是为欢迎军阀杜统帅凯旋而写横幅时,眼前也曾闪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等惨象,对局长的“照常升学”,他心里也非常明白,这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