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班级管理中的人本教育
[摘要] 班级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人文性,体现“人本教育”理念,首先要明白“人本”理念强调具体的人作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及其对人的价值,突出人的具体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人的发展的生成性。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人本教育 走向 执教几年,越发觉得班级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很多老师往往重教学研究,轻班级管理。他们似乎觉得教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能力,教得好,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带班管学生,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其实,这才是一门最复杂、最深奥的学问。 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想情操、喜怒哀乐各不相同,要把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的特点琢磨透,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个家长一辈子连一个孩子都不一定能管好,一个老师要在三年内(甚至一年内)要将全班几十个学生都吃透,非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教育专家不可为也。因此常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们,更要注重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本教育”运用。 一、何为人本教育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教育承担着开启人智能的责任。在这一方面,从最初对智能的单一理解(语言——逻辑智能),到20世纪中期加德纳等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往后数十年间进行实践,人类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在智能开发上探索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然而人之为人,除了智能的开发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灵魂的塑造。一个智能发达的“个体”能对世界有所裨益,然而灵魂重量的缺失,将使生命丧失其特有的灵动和丰盈,流于纯智能的寡淡和单薄。 在思想史上,人本的哲学取向其源可溯至普罗塔哥拉“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断。普罗塔哥拉的论断乃是基于认识论的,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从“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核心的理念就从“人是认识的主宰”转向“人是实践的目的”。因而,“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就演化为“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席勒发展了这一学说,他认为:“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