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控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自觉能力的产生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活动,即自我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极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于成人来说是很弱的,我们也不要求幼儿的自控能力有多好,他毕竟是孩子,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表现得不能控制直接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冲动,我行我素,也是让我们担忧的,造成幼儿自控能力差的原因很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认为孩子还很小,现在不要遵守这遵守那,对孩子是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另外,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年龄小的孩子会表现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常有的,但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由于个性差异也会表现出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这与他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还有,现在的家庭,那么多的成人围绕一个孩子,况且,成人教育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差别,两代人教育观的差异,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此多的原因,对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控制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而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兴趣。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划,接受成人教育。因此应根据幼儿特点,有意选择安排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学习行为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在游戏中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等待中相互鼓励,相互提醒。随着教师提出的游戏规则,幼儿的自控行为不断提高,集体观念也逐渐加强。 二、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作为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前后一致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养成幼儿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制度。对幼儿所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让幼儿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行为主义学家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认为榜样在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阿拉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证明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决定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注意当中。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再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幼儿的言行,使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日常教育中应帮助幼儿学会评价分析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把行为评价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虽然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