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警惕“新教学改革”中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要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 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活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并未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学改革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其主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
在已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 实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或不能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的“裁剪”或“加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课程内容的整合流于形式,教学难以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小学教学关于“测量”的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提示让学生量一 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向测量课桌、讲台的长度。这样安排的意图虽然是想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当仅凭经验测量的麻烦与不精确性,从而发现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但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却先讲尺子的认读与使用等基础知识,教材上的测量要求则变成课后作业。这说明,这位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排意图,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