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浅论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立青少年音乐美感的过程,提出了区划良莠、由浅入深、比较欣赏、理论分析、联想想象五个步骤,并总结出高层次音乐美是建立在耳朵(高敏锐的音乐听觉)与大脑(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密切协调之上的。 [关键词]:音乐 美感 耳朵 大脑 音乐是表现人们的内心细腻情感的艺术。音乐通过人耳刺激大脑,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情绪,因而人耳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便是音乐欣赏者需要培养的。当然,一个音乐鉴赏行家少不了一副善于辨音的耳朵,但即使是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它对于瞬息万变的各种音高、音色、音质、音量的感受力,以及对复杂音响组合形式微妙效果的敏锐性,都只有在刻苦的音乐欣赏训练中才能慢慢完善,才能有形成上述辨别力的“音乐的耳朵”。然而一个人仅有“音乐的耳朵还不能成为高水平的音乐鉴赏家,还需要一个善于音乐形象思维的大脑,去领悟和再造一个音乐的神妙境地。所以人们常说,音乐创造了耳朵也创造了大脑。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艺术的对象创造了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一、区划良莠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别。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良莠之别更为重要,它既是抵制萎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确音乐审美感的基础。资料表明:情调萎靡的音乐对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腐蚀他们的心灵。譬如在一个劳教所里,50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堕入犯罪的原因是来自不健康歌曲的诱惑。当前不少青少年音乐欣赏活动尚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听、学音乐仅为了自娱自乐,都没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乐流行的程度来衡量音乐的好坏,更有人想在音乐中寻求某种刺激,作为情感发泄的工具。音乐审美的无知往往成为有害音乐乘虚而入的条件。在音乐欣赏中如何防止低级、庸俗的音乐侵入,培养人耳最基本的鉴别能力呢?首先应该在主观意识地去抵制那些明显不健康的音乐。黄色的、颓废的器乐曲标题也不难辨认。然而不少青少年对歌词良莠无所谓,认为音乐欣赏纯属娱乐消遣。除文字外,音乐本身也有良莠之别,过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轻佻和撩逗的效果。在乐队伴奏中,小号、萨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颤音进行和大气息的强弱对比,使人感官沉溺于强烈的刺激之中,若长期沉浸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错乱或消沉,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是一门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艺术,有些艺人表演矫揉造作,歌声嗲声嗲气;另一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