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与收获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指导,会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语主动性。同时,适时、适度的指导也正是《纲要精神中“尊重幼儿”这一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工作中我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才是教师的真正使命! 一次,我组织本班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小兔拔萝卜”,饶有趣味的儿歌、波澜起伏的情节一下子激发孩子们强烈参与的兴趣。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扮演“兔宝宝”的幼儿总是守候在“家”附近,当听到儿歌中“看呀,狐狸来了”时,“兔宝宝”们一下子便纵身跳入旁边的“家”中。以往,教师一般会马上终止游戏,命令式地突出要求:“小兔子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到狐狸洞旁边去拔萝卜。”但当游戏重新开始后,尽管“兔妈妈”一再地鼓励“兔宝宝”要离开家去拔远处的萝卜,结果却是一样的:扮演“狐狸”的幼儿总是徒劳地无功而返。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土宝宝”们的止步不前也并非没有道理,这样做正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孩子们很自然地认为离家越近就会越安全。但是,教师所设定的游戏活动目标却无法完成。 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幼儿主动地融入活动呢?我尝试通过改变玩具材料和场地的规划,以及在指导语的设计上多下功夫等具体措施,实现教师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适宜指导。 首先,我将原来同样大小的萝卜图片改成小、中、大山中不同的规格,不能够找来许多萝卜仿真玩具,逼真的造型、鲜艳的色彩给了幼儿极大的视觉冲击。随后,我把这些玩具萝卜“种”起来,增加了真实感,使幼儿亲身感受“拔”的动作。 其次,在场地规划时,我将小“萝卜”放在“小兔”家很近的地方,中“萝卜”放在稍远的地方,大“萝卜”放在“狐狸”洞附近,这样一来,“小兔子”要想拔到大“萝卜”,势必要鼓起勇气闯闯“狐狸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