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论杜甫的“出世”与“入世”
[摘 要] 一个时代思想的多元性对于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人的内心伤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都试图寻求某种解脱方式,而不少文人选择了田园山水。这种选择是绝对的自由,自由又在思想的驱逐之后,因此选择的过程永远在瞬间完成,只是这种选择与思想的维系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的关联性。 [关键词] “出世”和“入世” 出世”与“入世”倾向“ “出世”与“入世”是古代文人人生的两个极致,是一切思想升华至人类行动的终极关怀。任何思想的出发点都归属于二者(“出世”与“入世”)之一,它们都企图指引它的受体——人向与其相一致的方向发展。 杜甫的《望岳》与王维的《终南山》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它们的抒情方式、整体构思、修辞的运用等都可以长篇大论一番,但我想从二诗的思想层面出发,阐述二者同为山水诗而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共性。通过比较发现二诗与“出世”和“入世”思想有莫大联系。 唐代疆土空前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政治开明,对各种思想的兼容性大大加强。这为各种思想流派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且唐朝最明显的一个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儒、道、释三种思想并存,这是唐以前各朝代没有过的景象。不过这种景象未见得无瑕无疵,它使世人“出世”与“入世”的选择显得何其艰难!思想的兼容性,有利于唐朝文化思想的繁荣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反而言之,凡此种种思想盛行,同时也使不少人的思想陷入一种迷乱的境地。比如王维、杜甫的思想均是如此。在此需要说明一点:有不少学者认为诸多思想在某一诗人生平中呈现,是诗人对这些思想具有兼容性的表现,其实我是不完全赞同这观点的,我认为诗人集诸多思想于一身,无论是主观消化还是被迫接受,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其吸纳的思想越多,意味着矛盾的复杂性越是缠绵不清,某一思想凸现得越明显,意味着对其他思想的排斥性就越强,二者的综合就使得思想的承受主体——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异常痛苦。因此,用“兼容性”一词来掩饰思想承受主体释放出的思想多元性,不免有拔高诗人思想宽纳度的嫌疑,完全忽视了诗人内心对诸多思想矛盾斗争的痛苦挣扎。 一个时代思想的多元性对于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人的内心伤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都试图寻求某种解脱方式,而不少文人选择了田园山水。这种选择是绝对的自由,自由又在思想的驱逐之后,因此选择的过程永远在瞬间完成,只是这种选择与思想的维系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的关联性。正如《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导言所述:“山水诗是诗,诗的天职是抒情。许多诗就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惊奇、喜爱、沉醉、赞美之情。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思想内容结合,抒写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P1)换句话也即是说诗人以山水田园入诗时,并非单纯为了诗而写诗,而是企图通过写诗(以山水入诗)来表达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就是诗人内心中某种思想具体化的表现,而诗歌文体就是这种思想的再现。这表明,田园山水诗与诗人的性情最为接近(不可否认任何诗歌都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