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在教学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知识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方法、新事物的能力,它不仅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而且是感情、意志、气质、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普遍性。教师往往有认识误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具有创新精神。其实不尽言,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功课不出众的学生也渴望能有机会“露一手”,如果教师把他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样是不公平的,不科学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经验证明:“淘气”、“调皮”的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淘气、调皮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他们的智力、智能。因此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尖子生才具有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小学生由于不同年龄段,对事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理解等方面通盘考虑,不要要求过高、过难、过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活动性。活动性是指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动手操作、搞实验调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从中获得知识,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从大量的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