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明清小说阅读中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反思
明清小说中传统思想的积极因素
1、关怀生命、注重生命的终极关怀 明清小说阅读中传统文化思想最特出的体现在,关怀生命,注重生命的终极关怀。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自从有了抄本就产生“红学”概念,至今仍经久不衰、走向世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红楼梦》关怀生命,注重生命终极关怀,这正是最能震撼人心之处。高鹗续书完成悲剧结尾,鲁迅认为“破败死亡相继”。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体现了坐下和初步的明主思想的萌芽:尊重人的价值,放任自己的个性,注重终极关怀,“金钏之死”可为佐证:第三十二回写“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写金钏儿的死,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实际上也是因“金钏之死”的原故;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写到黛玉去劝宝玉,“你可都改了罢!”宝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便写宝玉如何宠爱金钏的妹妹玉钏,以表达自己的歉疚自责,第三十六回写王夫人将金钏那份月例钱给了玉钏。至此,小说没有直接写金钏死后宝玉如何伤心,但宝玉却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或讨好玉钏;第四十三回表面上写众人为凤姐做生日,实际上还是在写“金钏之死”(因为金钏的生日和凤姐同日);表面上好像在写贾母、凤姐“攥金取乐”,实际上在写宝玉“撮土焚香”;寿筵未设,宝玉先着素衣;豪宴未散,玉钏暗中拭泪。一大早,宝玉就带着小厮焙茗离开贾府,躲开凤姐热闹的寿筵,直奔郊外水仙庵。整整十几回书里,宝玉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那位不幸的、死去的丫环;或明写、或暗笔,无不与“金钏之死”相关应。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不是“宝黛爱情”,也不是“家族兴衰”,更不仅仅宣扬“色”、“空”思想;而是在这一系列情节展开中,流露出隐藏得很深的作者倾向,注重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人们看好沈从文小说,据说法国掀起“沈从文热”,沈从文小说成了硕士研究生研究的问题,当时国外甚至有人要为沈从文申请诺贝尔文学奖金,正是因为沈的小说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倾向打动着读者们的心弦。老舍先生的小说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着重?还不是因为老舍先生的小说中流露了那种跨越国界,不受肤色、语言影响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对生命的关怀倾向。 2, 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