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谈窦娥的形象意义 ——沉论社会里不屈的时代强音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笔法代人民立言,为人民请命,这其中就有“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他用笔作投枪,捍卫苦难人民尤其是下层妇女的尊严,替她们向黑暗社会宣战。《窦娥冤》这出惊天动地的古典悲剧正是关汉卿为民请命,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最强音。 窦娥,一个封建沉沦社会里卑微的个体,也许她的生命被统治者视为草芥, 但她却以一种坚毅和顽强实践着她的人生誓言。她的生活际遇和生命过程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诠释着一个不幸的善良人和不屈的抗争者的精神内涵。纵观窦娥的生存挣扎,我们可以推究出窦娥的形象意义。 一、窦娥形象的思想意义——反抗性 在《窦娥冤》第三折中,我们看到了面临死亡时,柔弱的窦娥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失魂落魄,而是面对无语苍天,发下三桩惊天动地的誓愿,使天地失色,更让观众同悲。“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白了窦娥的冤情,更表现了她性格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反抗,不屈的反抗。这也是关汉卿着力塑造窦娥形象的思想意义所在。 纵观全文,窦娥的反抗性,除了表现在法场受刑的指天发誓外,还表现为绑赴刑场的指天骂地。文中有[滚绣球]曲子。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富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中国人心目中,天理本应是公正无私的。窦娥也曾经这样善良的认为,所以她唱道:“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曹禺先生在《日出》扉页也题道:“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说明了天理本应公道。现在老百姓受了委屈还会情不自禁地喊:“老天爷,你睁睁眼吧!”也表明了天理的正义性。但残酷的现实使窦娥认识到靠天主持公道的愿望已成泡影,因此她唱出了反抗之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指天骂地,这显然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深信不疑的天理的大胆否定,其实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里公正的天理是由统治者掌握的,因此可以说对天理的否定实际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在发下三桩誓愿时,似乎窦娥由开始的指责转向了对上苍的祈求与期盼,似 乎她把昭雪冤屈的希望寄托于上天了。我们在掩卷思索的同时是否会产生这样的 疑惑:这与开头的反抗是否矛盾?其实作一下深层解析我们便能发现其间的奥秘。“血溅白练”是要刑场上的众人当场明白窦娥的冤情,“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则是希望邪恶得到惩罚。要理解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