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三农”问题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农业停滞、农民贫穷、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三农”问题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再次将“三农”问题列为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三农”问题与扩大内需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 我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步变化的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但是近几年来,农村家庭纯收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为9.0% , 1997年为4.6% , 1998年为4.3%, 1999年为3.8% , 2001年为2.1% o (1996--1999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 .2001年第4期,第11页;2000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封底)。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 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因此,国家要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