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借助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教学——课堂开放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阅读的文本也因随之扩大,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使整个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在信息技术动态运作下,使阅读教学短时高效,也是我校推进实施“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构建“立体”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性。 语文课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它与生活俱在,充满人性之美,尤其多媒体具有的图文并 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对创设教学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引疑,创设研讨情境;巧用相关的音乐,创设联想情境;运用动画刺激,创设直观情境;通过角色换位,创设体验情境等手段,寻求移动促动,动中求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使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1.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借助多媒体手段,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像显示情境,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逼真、具体,更富有感染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例如:苏教版《夕阳真美》一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幻化出“太阳已经西斜,湛蓝的天空显得格外深邃。远处的群山一座连着一座,高高低低,连绵起伏。山峦身披着夕阳用余辉编织的金色衣衫。”这一美丽的情景, 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干涩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鲜活的画面。此时,执教老师满怀深情地吟诵课文,学生被眼前这壮美的画卷,耳畔悠扬的乐曲,老师那动听的话语激起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现在你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对夕阳说些什么?面对如此美景,学生都按奈不住心中的激情,由衷地发出了心中的赞美——“好迷人!好美的夕阳啊!”一首首对夕阳的赞歌回荡在教室里,回荡在学生、教师的心坎里。教师深深体验到借助多媒体手段,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像显示情境,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逼真、具体,更富有感染力。于是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很投入地进入角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培养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依托网络资源,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多媒体技术灵活地渗透在教学前、教学后,在借助网络的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在阅读老舍先生的《养花》,老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去找找为什么有的花喜阴,有的花喜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更加拓展了他们的思路。如此一来学生的信息量就是原来教学的数倍,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再如:教学苏教版《恐龙》时教师在课尾设疑,留有余味。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上网查查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样巧妙设计的“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寻资料的能力,又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人机互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 多媒体组合教学灵活性、多变性、互动性于一体,它不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