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资本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上市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颇具规模的股票市场已经建立起来。截至2007年12月30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达到1497家。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253156亿元。据权威预测,2007年我国GDP将达到21万亿,也就是说股市市值将要达到我国GDP的120.5%,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的股市为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股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上市公司融资、投资、资产定价和公司治理等问题的研究。企业融资对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整个理财的过程可以说是企业利用现行融资手段,努力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因为只有一个企业在资本结构最佳时,它的价值才是最大的。同时,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国的经济学家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有着绝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为股权融资;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则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为债权融资。 众所周知,企业正常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筹集足够的资本。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本是企业的血液,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资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难以为继。而企业资本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资金是企业自有的,有些资金是企业借入的。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开办、经营都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融资。企业进行社会融资的方式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利用自己具有资金作为企业的资本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对企业而言,主要包括留存收益、折旧、公积金转增资本等;外源融资是投资者利用他人的资金作为企业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主要包括股票、债券、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等外部资本。外源融资根据融资性质又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例,这一问题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决策。 本文坚信,结合我国企业筹集资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⑴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与国外的有关企业的融资研究相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在继续进行,而我国的证劵市场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我国在企业的融资研究领域方面才刚刚起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使我国的上市公司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偏好研究,对上市公司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市场经济初期,由于社会经济不够发达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使资本成本中的筹集成本迅速增长,并远远高于使用成本。当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后,筹集成本会随着经验和效率的增长逐渐降下来而趋于适当正常。使用成本则总是在宏观经济增长影响下,主要依筹资本总额大小成正比例变化。不过,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急剧增长变化,使资本筹集成本又开始呈上升趋势。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成本中的筹集成本会比较高,从而会对企业融资偏好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开展本课题研究,对引入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