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摘 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本文试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张扬个性、发展思维”入手,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走进生活 张扬个性 自由写作 自己修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如何实施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我们都知道,真实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对真实的外部世界的真实感悟,定能产生真实的内心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构思和个性语言,形成有个性的习作。要达到表达和交流的写作目的,用作文记录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就要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并做到一条写作原则:我手写我心。 为了让学生找到作文的感觉,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得更好,在素材的积累上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博览群书,增加文化底蕴;二是留心生活,丰富个性体验。前者是间接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后者是直接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实践。生活是个大课堂,走在大街上,广告标牌处处有;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做客时的情景;看电视或动画片带来的启示;与他人接触交谈的感受;一次事故带来的经验教训等等。这些唾手可得的作文教学的良好资源,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为他们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张扬个性、发展思维 作文的前身其实就是说话,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或说几段话,最后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就是说,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从说话开始,让学生敢说、想说、爱说,逐步就有了写的欲望了。为了全面完达成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实现开放。所谓开放的作文教学,指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不套用死板的评判标准,而让学生有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在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我们应以自主探究为作文主要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让学生自由的进行表达,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1、提高认识水平 学生习作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实际需要,如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二是性情需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