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浅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
[摘要] 配合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改革,是我国在小学阶段要求推广的重点项目,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配合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学生与教师在快乐配合的气氛中学与传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全面发展。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主动、刻苦地学习,从中让学生体会到配合之乐,学习之乐,成功之乐。共同配合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良好的品德、集体观念、配合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 共同配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向四十分钟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主导作用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配合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点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呢? 一、对配合的认识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多边密切配合,进行有效地默契合作。如果主客体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配合,不具备多边协调性,教学就会流于走过场、教学效果就会明显走向滑坡。因此,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为了圆满达到教学目的要求,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共同配合就是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合作”二字,师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使师生间配合默契一致,好似上演一台戏一样,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共同配合的意义及作用 共同配合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改革,是我国在小学阶段要求推广的重点项目,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配合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学生与教师在快乐合作的气氛中学习与传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全面发展。共同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而它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使教育在整体上提高层次,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讲授法不一定就不好,而关键是在于它的运用没有适合新的形势发展的教学需要,更没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提高一个层次。 因此,我认为配合的作用首先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与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是让学生在口、脑、手并用中得到创造。把本来单一的、枯燥无味的讲授灌输学习活动变得愉悦与合作活动,使之在情绪饱满,兴味盎然中获得知识,获得技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主动、刻苦地学习,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师生的配合之乐,教与学之乐,成功之乐。 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营造“配合”的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