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摘 要]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10个年头,对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做过初步的尝试,根据新课标的新要求,为了推进语文课的素质教育,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主题词] 教学方法 实践 创新
多年来,报刊媒体不断宣传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社会家庭不断要求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学校师生也正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这可能是个谁也说不清的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笔者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恐怕是素质教育的内涵。而实践和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邓小平同志一再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俗话也说得好:试一试。“试”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校应广开门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体现的是一个“新”字,而关键则在一个“创”字。因为“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突破,需要努力。 就日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特别需要实践,大胆进行创新。我们无不遗憾地看到,相当部分的教师并没有领会新课标,更没有执行新课改,他们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明哲保身,唯恐别人说自己教得不好,于是教师一人包唱独角戏,从“文章背景、作者介绍、划分段落、课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到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教师垄断课堂,根本没有顾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丝毫谈不上素质教育。 在走进新课标的时代,在“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语文教程标准解读》巢宗祺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的今天,如何开展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主内容的语文德育目标,实现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为内容的语文智力目标和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为内容的语文技能目标,是相当重要的大事。 笔者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坚信改进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教育领域,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已形成许多切实的教学方法,比如:激趣法、点拨法、启示法、诵读法、讨论法等等,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教有大法而无定法,教有活法而无死法。”大家知道:所谓“有大法”是指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是有章可循,“无定法”是指具体的法则却因课、因人、因时、因时而异。“有活法而无死法”是指教学方法应多有变化,而不能死守一法,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学方法更应该创新。 中学生似乎脱离了那小学时的天真活泼,上课不爱主动发言,为了激活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