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电子商务与现实营销的矛盾解决
电子商务解决了消费者在理论上的主导性与现实中的被动性的矛盾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所谓营销,其实质是对需求的管理。营销的任务就是了解需求的类型、分析产生某种需求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对需求的有效管理。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因特网连接,从而实现了消费行为的主导性。购物意愿掌控在消费者手中,它将传统的销售商向顾客推销的方法改变为消费者主导的个人行销,消费者通过交互媒介来查询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在传统的营销环境下,由于顾客与企业之间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或因沟通成本太高,在大多数情况下,顾客只能针对现有的产品提出有限的建议,很难参与产品的设计。并且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查,只能参照市场主导者进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可以改变上述状况,企业可以在网上与顾客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和电子邮件等。例如,出版商把即将出版的书的部分章节用各种语言装载到Internet上便可使全球范围的读者品读,样书中包含作者的相关资料,当来自全球的访问者在读后产生对本书的需求时,它可将材料译成访问者当地的语言,以符合当地化的需要。电子商务下的营销是互动式营销,客户真正参与到了整个营销过程中来,客户在企业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的主动性得到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使“一对一”的营销成为可能,这种网络整合营销的营销框架,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它的营销管理决策过程是双向的。 电子商务解决了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标准化消费方式的与人性化、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现代市场营销以市场为导向,以了解和把握消费需要为起点,以产品交换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但是,它所面对的是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与人性化、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之间的矛盾。在目前的条件下,这一对矛盾的解决是以全部或部分地牺牲消费者的个性为代价的。在传统营销活动中,市场营销模式大多是需求面营销,即需求在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后,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者对产品特别是新产品的效用、性能和特点不了解,不能很快将产品同当时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联系起来。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过程中包含着明显对立的二极,一极是新产品的发明者、生产者和供应者,他们想象力丰富,勇于创新,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敏锐认知人类的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开发出产品,并坚信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极是市场的需求方和购买者,他们对高新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及产品的效用、性能及特点等普遍无知,或知之甚少,难以对产品产生需求。市场上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消费心理上的认同感已经成为消费者作出购买产品决策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必将成为消费的主流,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它成为可能。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营销,建立在全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市场需求观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提供一种服务系统,客户可以在计算机终端前自己设计所喜欢的产品。消费者可以与企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