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论《铁木前传》的主题艺术
作家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一部反映真、善、美的传世之作。它的主题长期被人们争论品说。许多赞美它的评论文章,都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深刻而含蓄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之后的阶级分化、两种思想和两条道路的斗争。尽管许多文章对《铁木前传》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作过很多精彩的具体分析,高度肯定作家在处理题材和表达主题方面的独创精神,但总是离不开关于“阶级分化,两种思想和两条道路斗争”这一认识。由此而概括《铁木前传》的主题,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定论了。然而,在反复研读作品,追根求源之后,我觉得在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表达小说真正的深意。那些评论文章的作者立意虽在充分肯定这部杰作的成就,但结果也适得其反:降低了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现在我把自己对《铁木前传》主题的一些看法,粗浅地谈一下。 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它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文学创作,是作家对体验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在一部作品的内容之中,总是包括这样两方面,即:作家所描述的一定的客观对象和作家寄托在这些对象中的一些主观意识。杰出的艺术作品,这两方面的内容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要选择哪些生活素材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是和一个作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分不开的。在文学创作准备过程和创作过程中,主题是随着作家对生活的感情体验而萌生、定位和成熟起来的。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主题是孕育在作家的体验中的一种思想。”“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此可见,一种思想的获得不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由每个作家通过对生活的独特体验酝酿出来的。在大千世界中,人们的社会生活纷纭反复,变化无穷,作家的体验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当通过题材和人物形象的具体性而显示出它的具体性和独特性。从这个角度上讲,主题就不应该是现存的政治、经济或道德的一般思想,而是每位作家感情体验的一种特殊思想。如果认识不到或不承认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我们就会将一些相类似的作品的主题统统看作一回事。使得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常常从一般的政治观念出发,把一些题材相同或相近的作品的主题,阐述得如同孪生一般、相差无几。结果就变成了固定的模式,成了一种题材,一个主题。 《铁木前传》不是政治运动的赞歌,它有其独特的主题。在作品中,孙犁所要揭示的主题不是关于“阶级分化、两种思想和两条道路斗争”的政治主题,而是关于“友情”即“人性”的主题。 《铁木前传》是一首献给养育了人们的乡土,献给在这片乡土上劳动生息的父老,献给艰难而又美好的童年,献给正在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那些正在歧途上踯躅的人们,献给新型建设者越过阻碍奔向新生活的赞歌。作者主要描写的不是农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图景,而是农村的一般社会生活,特别是农民内在情感生活的图景,但又不和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完全脱节。作者着重描写的是人的变化, 心灵的变化,人生历程的变化,这正是社会变革的深刻反映。作品中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代人友情的缔结、发展、决裂,九儿和六儿友情的发展、变化、消逝和九儿与四儿新的友情的滋生,以致小满儿和六儿以扭曲的形态发展着那种不正常的爱情,都是在那动荡的、急骤变革的大时代作用于人心的结果。主人公心灵、情感的变化过程真切地反映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的过程。作品通过对农民心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