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论在家庭中如何进行品德教育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人才,首先是要成为人,即成为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人”,然后才具备“才”。而对个人来说,德育就是学会做人的教育,即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言行和社会协调、和他人协调,从而使自己获得社会的承认。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期,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幼儿养成不良的意识和卫生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这足以证明儿童早期德育教育的重要。道德、文明、理想、情操,要从小培养,从小塑造。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直接土壤,父母、家庭环境在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中有无法估量的意义。家庭可以给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使之顺序地、高质量地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出众的人才,也可以使人因此追求享乐、不求上进,走上犯罪道路。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道德认识的作用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从而自觉地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孩子的道德认识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在学龄前期,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逐渐懂得什么是“乖”,什么是不“乖”,他们从影剧和画册的形象中,慢慢的分清了“好人”和“坏人”。这种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往往离不开具体个别的事物和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他们才可能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抽象的道德认识,例如:无私和自私、文明和野蛮、公正和偏邪、诚实和虚伪、勤劳和懒惰等等。在孩子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家长要抓好“晓之以理”,坚持正面教育。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涉及到是非善恶的评价问题,而孩子的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大人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他们常常只是重复父母和教师的看法,以后,才慢慢学会了自己分析。所以,家长对周围现象的评价,应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鲜明性,热烈地肯定和赞扬属于“是”和“善”的事物,痛切地否定属于“非”和“恶”的事物,给孩子打下爱憎分明的烙印。如果家长是非善恶颠倒,就很难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 在周围人要求一致的环境里,孩子的道德认识就比较容易形成并稳固。但在一个家庭里,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教养的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产生差异,态度相反,那么孩子就不知该接受哪个好,往往得不到正确的教育的要求,即使获得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也难以巩固。 家庭教育对幼儿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是人对事物爱憎褒贬的态度。孩子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可以促进道德认识见之于行动,而不是把这种认识停留在口头上。所以,丰富孩子的道德情感是家庭道德品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