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试论王蒙小说变形扭曲的现代神话之本质 〔摘 要〕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忠恕”到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王蒙 小说 精神内涵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重要因素。实力派作家王蒙的小说在一般人看来,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之典范。他早先发表的《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到八十年代之后的《春之声》、《杂色》、《蝴蝶》等等,人们多作如是理解。可是,倘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观之,尤以二十一世纪“人性”的新眼光来审视,便不难发现隐藏在王蒙小说之中的诸多非现实主义因素——那简直就是一篇又一篇的展现扭曲变形人性的现代主义神话! 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忠贞不二、宽容大度、达观待世等诸多民族传统性格特质固然使人对王蒙小说精神内涵肃然起敬,急效之而犹不及;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在这些所谓的“光环”、“名节”之类的名词背后,深埋着的,是人性对于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是对人的精神的严重扭曲,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消极一面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的荒诞不经在我们种族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投影。 一、忠贞不二作为政治品格无可挑剔,但作为人类文化精神则不啻是一种悲剧,即苦中作乐并非真正的忠恕之道。 人们习惯上认为,王蒙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当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此二作中,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疾声呼号;而纵观王蒙的诸多小说,尤其是新时期作为“反思文学”的先声,正体现着“救救国家”、“救救干部”、“救救社会”的作家良知——那种从先祖那里继承而来的“忠恕”之道,即反思社会弊端、热忱呼唤人性的回归。 诚然,我们先祖中会有儒家之所谓“忠恕”之道——即“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作为一个人抑或一个民族的政治品格,它是无可挑剔的。王蒙的小说继承了这一点,并且试图将其纳入人类文化精神的范畴予以昭示和诠释:忠恕就是忠贞不二。这犹如古书所云,“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基于此,我们在审视王蒙小说时,往往就会发现,其主人公无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粉碎跌入失乐园时内心如何苦痛和绝望,却仍然对自己心中的那份信仰虔诚不已。如《布礼》中钟亦诚:“很有可能我们的爱中包含着痴呆,我们的忠诚也有麻木,我们的信任过于天真,我们的追求不切实际,我们的热情带有虚惘,我们的崇拜埋下了被遗弃的种子,然而我们还有信任、忠诚、爱戴和热情。”即便面对整治他的人,他亦作了真诚的赔礼:“这是历史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责任。如果当时我是书记,也会这样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相信这罹难二十年(整整二十年!)后迫不及待的表白,纵然粉身碎骨也甘之若饴的典型表现,完全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苦中作乐,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这不是偶然。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力求理性把握生活规律,即使面对历史的偶然亦是如此——但历史的这“偶然”,对于个人而言,尤其对于钟亦诚这样的弱势群体而言,总不能再见得是偶然吧!二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怎能算得上是偶然呢?——理智地模仿祖先、模仿前人是人类固有的传统,尤其是我们民族的固有传统,王蒙也毫无例外地走着这条路。因为,作为个人,他可以有自己的意志、目的;但作为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并使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