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析子君和陈白露的女性意识和悲剧命运
1925年,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子君这个想当贤妻良母而不能的形象。1936年,曹禺在戏剧《日出》中塑造了陈白露这个不愿做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子君和陈白露都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样离家出走,但她们离家后经历了一段迷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被称为“回到家庭中的娜拉”,后者被称为“堕落的娜拉”。这个说法是耐人寻味、值得探讨的。 子君和陈白露既然都被称为“娜拉”,这二者身上必然存在着相同点,但既然前者被称为“回到家庭中的娜拉”后者被称为“堕落的娜拉”,那么,二者身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一 子君和陈白露都是接受了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具有清醒的现代自救意识,并成功的实施了自救行动的新女性的代表。她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曾经是封建礼教和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 子君勇敢的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反封建宣言啊!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更不在意周围人轻蔑的眼神和嘲笑的话语,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涓生同居,她和涓生开始居住在会馆的一间偏僻阴冷的小屋里,只有破窗败壁和一张床,后来换了住所,为了买一些简单的家具,子君卖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与涓生共同组建了爱巢。这意味了什么?意味着她勇敢的蔑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存在,意味着她是为了爱而爱,真正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意味着年轻貌美、而又有文化的子君不慕名门、不求显贵。 陈白露也曾为了爱而与一个诗人结婚,婚后为了爱而去了乡下,前几个月,过着像天堂一样的日子,后来生活逐渐趋于平淡,为了维系爱而有了孩子。虽然最终两个人分手了,一个去追赶太阳,一个留在黑暗里。但这段爱是刻骨铭心的,亘古未有的,而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陈白露也还深爱着他的前夫。这说明陈白露是痴情的,对爱是专一的。但她不被爱所束缚,也不为爱去承诺什么,可她相信:“只要真爱就是永恒”。 子君和陈白露都纷纷逃离了封建礼教的樊笼,争取到了婚姻的自由。然而这孤注一掷的爱情并没有使她们与自己相爱的人双双走上永远幸福,白头偕老的康庄大道。面对婚姻的不幸,她们又纷纷从梦中惊醒。鲁迅曾告诉青年和妇女们,他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梦”毕竟不是现实,人们毕竟不能长眠梦中,终究是要醒过来的。醒了以后,面对的是严酷的现实,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怎么办呢?子君从父亲的家庭到了涓生的家庭,又回到了父亲的家庭,她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还是在原地踏步,这次她没有了任何精神支柱,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悲又可笑,最后选择了死亡,这也许是她唯一的归宿。陈白露离家出走后,靠对男人尽女子最可怜的义务,享着自己应该享的权利。表面上花天酒地、尽情玩乐,实际上内心空虚无聊、愁绪无法摆脱。当她的一切希望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时候,她也选择了唯一的归宿:死亡。子君和陈白露在离家出走后,一个选择了“回去”,一个选择了“堕落”,但最终又都在死亡这条路上汇合。她们用死控诉了旧社会毁灭青春,毁灭爱情,毁灭生活美的罪行。鲁迅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搬动,能改装。”也许是“枪打出头鸟”吧,子君和陈白露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先觉醒了,她们为追求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付出了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