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论文下载
->
毕业论文下载
乱离时世的悲歌
本文ID:61846
全文下载链接
(充值:10积分元)
点击下载:
乱离时世的悲歌
(收费:1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乱离时世的悲歌——浅析杜甫的《北征》
《北征》是乱离时世的悲歌,对民生疾苦寄予深厚的同情;对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深沉忧念,是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这首诗以回家省亲为题材,把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咏叹,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战斗诗篇。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又与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同时又注重了细节的描写。下面就从诗的内容和诗的艺术成就谈自己对诗的理解。
一、《北征》诗的内容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诗人杜甫由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出发,回富州(今陕西富县)探望在战乱中离别多年的妻子女儿。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将近两年,唐肃宗的抵抗政权虽已进驻凤翔,准备收复长安;但局势仍十分艰难,广大人民正在饱尝着战争的苦难。诗人怀着忧国忧民的襟怀,面对残酷的现实,以历史见证者和人民代言人的身份,将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他诗集中这首最长的五言古体诗——《北征》。这是他的力作,堪称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诗。
诗的开头一部分(从“皇帝二载秋”到“忧虞何时毕”写“北征”的缘起。)叙述“拜辞诣阙下”的忧郁不安的心情,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郁结。杜甫当时在凤翔政府中担任左拾遗的官职,拾遗虽只是八品小官,却是皇帝的近侍,对国家大事可以进谏。在军事紧张时期,他离开职守回家探亲,必然会产生复杂的心情。本来在刚到凤翔时,他就想探亲,只是“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现在随了心愿,却又关怀着国事,凡而“挥泪恋行在”,舍不得离开凤翔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对皇帝的依恋,而是想到离开朝廷以后,展示不能尽忠职守、对国家做出贡献了。因为“维时遭艰虞”,诗人更深切地关怀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就成了《北征》的基调。在诗的以后各个段落中,具体揭露残酷社会现实,描绘出一幅幅血泪斑斑的图画。
第二部分(从“霏霏逾阡陌”到“残害为异物”)描写“北征”旅途中的经历。旅途所见,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呻吟更流血”。在渺无人烟的原野上,只有虎吼枭鸣,野鼠乱窜,再加上“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阴森景象,令人感到多么凄惨!诗人指出,造成这种惨象是:“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在夹叙夹议的语言中蕴蓄着愤怒与悲伤,控诉将官无能,指挥失误,致使叛军得逞,于是给人民招来严重的灾难。遭受着战争破坏的地区是这样,而在另一些没有直接被战争蹂躏的地区,又看到了什么呢?诗人也做出了如实的描绘:“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没有遭受战乱的伤害,草木还能够自生自长,人能比得上草木吗?宁静的自然和纷乱的战争局势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立刻引起诗人的联想:山中苦果,经过雨露,还能结出果实;而自己奔波了半辈子,又有什么结果呢?“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诗人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得到的知识颠沛流离。想起传说中的“桃花源”,越发觉得自己拙于谋身,还不如僻处山中的草木。这一段文字,感慨深沉,说出了人民的心声。
在第三部分(“况我堕胡尘”“到生理焉得说?”)开头,诗人经过战乱,弄得满头白发的憔悴容颜回到家中,又悲又喜地与离别多年的亲人会面了。整段文字用团聚的情趣遮盖悲凉,描写深刻而又细致。当全家都沉浸在倾泻过去所郁积的悲哀的时候,“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那松风、幽泉也似乎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所感动,在替人们的哭泣进行着伴奏。随后他看到了什么?最触目的是家中人们的衣服的褴褛:“妻子衣百结”,娇儿“垢腻脚不袜”,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反映出生活的艰难,而妻子又如何苦心地在支撑现在诗人回家了,然而他并没有力量解救一家的窘境,饥寒孩子威胁着这个家庭,他感到凄凉。不过家人的团聚,还是给她带来了快乐,小小的茅舍里充满了生活的意趣:“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这段文字极为细致。妻子的欢悦,儿女的娇憨,诗人的慈爱,都形态毕肖地描绘了出来,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战争不能结束,人民就都地为战争继续做出牺牲。结束了战争,才能有安定的生活。平定叛乱,是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第四部分(从“至尊尚蒙尘”到“皇纲未宜绝”)就热情的宣扬局势的好转。在这一段文字中,杜甫高度赞扬了回起出兵助唐这件事。因为这加强了唐王朝的军事实力,大有利于战局,所以写的有声有色。诗人预言着:养精蓄锐地官兵与之一道出发,奔赴战场,平判战争必然会很快地取得胜利。于是充满信心的唱出轻快的调子:“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时局对敌人不利,国家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机,人民有了安定生活的希望了。宣扬这种有利形式,是为了给自己、也给同受苦的广大人民以安慰。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嫉富”和“羡富”的矛盾心态
下一篇
: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英语口..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时世的
悲歌
2013-02-20 12:00:27【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教育管理论文
汉语言文学
学前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教育论文
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会计
法律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物流专业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理工科论文
物理学论文
乡镇企业管理
电视制片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物业管理论文
毕业论文下载
包装工程论文
印刷工程论文
工业工程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生物工程论文
制药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论文
电气工程论文
信息计算科学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