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论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运用
【摘要】《巴黎圣母院》该作真实地再现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复辟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愚妄和黑暗,表达了作者同情下层平民,热爱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的思想感情。作品以丰富多变的想象,大胆奇特的构思,夸张怪诞的手法,异乎寻常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场景,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然而,真正使该作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却是作者在小说中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形 象。 【关键词】美丑 善恶 黑暗 光明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就是雨果在1827年《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距《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仅有四年,但历来人们都公认《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这一著名“对照”原则的最初最成功的一次实践。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用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系,正反两组人物互相映衬,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在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尔达无疑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人物,克罗德、加西莫多、法比和甘果瓦处在这个体系的较为次要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通过他们对爱斯梅拉尔达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梅拉尔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1 爱斯梅拉尔达与克罗德、法比的对照 爱斯梅位尔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采多姿。她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完美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善的化身。克罗德副主教却是“严峻、沉着、阴郁、狡黠”的人,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是恶的代表,他对爱斯梅拉尔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而是作为“一个男人去爱一个女人”的本能,是色欲的燃烧,他的爱 不是要付出,而是为了占有,为了满足情欲,他让加西莫去劫持他,当劫持未遂,爱斯梅拉尔达被骗投入法比怀抱时,他妒火中烧,兽性发作,他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得到”这句话作为自己座右铭,并在这思想指导下刺伤“情敌”法比,嫁祸于爱斯梅拉尔达,与王家检查官沆瀣一气,诬陷无辜少女,还煽起宗教狂热,把纯洁、善良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他利用时机,威逼爱斯梅拉尔达在“绞架与他”之间作一抉择,爱斯梅拉尔达直截了当表示了他比绞架更可怕,迫使他凶相毕露,以后他发觉爱斯梅拉尔达被救藏在圣母院顶楼时,他夜闯住房要强行占有她,最后借“乞丐王朝”进攻圣母院之际,把她骗到院外交到官兵手里绞死。作者以克罗德所谓的“爱”把二者连接起来,形成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爱斯梅拉尔达献给法比的倒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她由对法比的救命的感激而心生爱慕,心中时刻装着他的名字,煞费苦心地教佳利拼组“法比”的字母,还不惜玷污自己的“护身符”放弃寻找自己十几年来念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