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议《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阿Q就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国外,他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阿Q正传》之所以有如此大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部小说中鲁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阿Q的形象。 阿Q,封建世俗阶级的小人物,座右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偏偏,事与愿违,一方面志存高远、心猿意马,另一方面骨子里囤积着陈旧迂腐、市井愚昧的封建味。 初中时候,我第一次读到《阿Q正传》这篇文章时,似乎还不太懂阿Q这个人物,后来再读这篇文章,对阿Q有了新的理解。阿Q,骨子里非常期待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即马斯洛的金字塔腰——尊重需求。同时,他迫于温饱的肌肤之苦,即金字塔底——生理的需求。于是,一方面他极力用他的幽默、诙谐、花旦式的自我表现力争众人的尊重、认可,另一方面他深受衣食温饱之折磨,忍辱媚笑争取赵太爷的短工活。当这两种矛盾活生生地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时,他选择了自嘲,即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温文尔雅的自欺欺人。阿Q精神人格的改变源于“革命”一词。革命,在他的骨子里,就是高尚的使命,可以让他欢呼雀跃、招摇过市、翻天覆地的崇高、神圣。自此,他在精神上攀上了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可悲的是,高尚的革命到底让他跌得粉身碎骨。阿Q不是哲人,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孤独。然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究竟让人嗤之以鼻的同时,不得不深思。革命,革命,阿Q其实不知道何为革命,只是觉得革命好。就像对懵懵懂懂的小孩子说给他东西吃,他欢呼雀跃伸出手,可他不知道给与他的是糖果还是毒药,只是开心,这是本能。阿Q,作为封建到民主过度的牺牲品,最清醒的时候或许是他被杀头的那一瞬间。他呐喊“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眼睛却掩饰不了生命的悲哀。精神胜利并非完全等于自欺欺人,至少在阿Q的时代,他“左右逢源”。 阿Q是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成功的人物形象,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他质朴而又狡黠、自尊而又自贱、保守而又趋时、蛮横而又卑怯、敏感而又麻木。而在其复杂的性格中,所有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几乎一致都公认“精神上的胜利法”是他性格中最为突出和显著的因子。而鲁迅先生在这部小说中正是通过对阿Q 这种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和刻画深刻的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一、精神胜利法在中国广泛存在的原因 精神胜利法作为长期存在于中国大多数国民身上的一种弱点,也不值得奇怪。其原因是: 第一,文明古国的包袱。中国有伟大而古老的文明,有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历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培养造就了许多雄视千古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但也使一些人背上了包袱,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屈辱时,不愿正视现实,盲目自大,在失败的事实面前仍不愿承认失败,自我陶醉,以精神文明自居,由此自然地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第二,统治者苟活的需要和对虚伪心理的维护。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道貌岸然,非常讲究“名”和“面子”,因此他们有时也需要借助精神胜利法中的健忘、瞒和骗来为自己服务。有的统治者死皮赖脸地在臣民面前装得龙颜虎威,而对自己的缺点却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