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论鲁迅笔下的阿Q 【摘要】阿Q是一个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善怕恶的旧时代中国农民,他的人生令人同情,可他却又常常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直至被送上断头台仍然无法清醒地看清这个时代的真面目,他这样活在自己创造的自我安慰的世界里,不思进取又让人愤怒。 【关键词】精神胜利法 革命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阿Q正传》是鲁迅著名的中篇小说,作品中的阿Q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我国现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灵魂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 《伪自由书 再谈保留》]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落后群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态度强烈地体现在对阿Q形象的创造上。我们可以通过阿Q来了解中国人民过去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的历史。无论就反映时代的深广程度上说,还是就实际生活的影响上说,阿Q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典型. 一、阿Q的人物分析 阿Q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提起阿Q,人们自然会想到与之密不可分的“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我们应把它看成一个人在认识客观现实时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就是说,一个人在面对客观现实的矛盾时,只从主观的头脑的感受出发寻找解决办法,用主观和精神上的解决作为实际的解决,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葛中义《<阿Q正传>研究史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P54]简单来说,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阿Q是个盲目自尊自大的人。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 2、阿Q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而且他还自以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胜利了。 3、阿Q常常自欺欺人。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4、阿Q是个欺善怕恶的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阿Q的如此种种的取胜法宝,如同麻醉剂,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不觉悟。 作品在突出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