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献给土地最忠诚的歌 ——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的形象 [摘要]一.感悟雄浑悲壮的生命 二.爱恨交融的时代之歌 [关键词]艾青,土地,忠诚
一、感悟雄浑悲壮的生命 1、历经劫难的大地 作为一个个体的我,能平安地生活在这个安全的国度里,相对于一个生活在动乱的近代历史中的中国人,我感到真是太幸运了。因为我知道,我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民族血泪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时代,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们鲸吞蚕食,我们的家园被外国强盗们肆意的践踏。特别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人民立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多少人丧失了家园,多少人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多少人流离失所,客死他乡……是的,近代中国历经战火的洗劫,变得更加贫穷落后,昏黄的土地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她仿佛张着饥渴的大嘴,睁着绝望的眼睛,望着苦难的人民——她的儿女们在痛苦中死亡、在绝望中逃亡、在惊恐中流亡——而这片土地,她也正在忍受着日本强盗的蹂躏、践踏,忍受着日本枪炮的轰炸,到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古往今来的中国诗人当中,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特别向往太阳的诗人。土地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的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这里的“土地”不在是单纯的客观事物,而是灌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了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深沉而又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土地意象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与眷念,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愤”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的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奋起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出来。 生于乡村的土地、长于乡村的土地、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乡村的土地走向城